一、内衣行业到底还有没有增长空间?
答案:有,而且空间巨大。

从宏观数据看,中国女性内衣市场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7%—9%之间;男性内衣、儿童内衣、运动内衣等细分赛道增速更猛,部分品类年增速高达15%—20%。需求端的变化才是核心驱动力:
- 女性自我意识觉醒:不再满足于“基础功能”,追求舒适、健康、悦己;
- 男性精致化消费:健身潮带动运动内裤、抗菌背心销量翻倍;
- 银发经济:50+人群对塑形、术后康复内衣需求激增;
- 下沉市场升级:县域女性客单价从60元提升到110元,品牌渗透率仅30%,红利显著。
二、传统内衣品牌为什么集体“掉队”?
1. 产品逻辑过时
过去十年,主流品牌把“聚拢”“性感”当卖点,钢圈厚垫成为标配。如今消费者要的是无感、零压、全天候透气,传统供应链反应慢,SKU迭代周期长达8—12个月,新锐品牌只需45天。
2. 渠道红利消失
线下百货客流下滑40%,购物中心租金却涨20%;线上淘系流量成本三年翻三倍,传统品牌既不会玩内容电商,也做不动私域。
3. 品牌心智老化
90后、00后对“都市丽人”“爱慕”无感,她们在小红书被Ubras、蕉内、NEIWAI种草,这些名字听起来像生活方式品牌,而非内衣工厂。
三、新锐品牌如何三年做到10亿?拆解三大打法
打法一:极致单品+场景渗透
Ubras砍掉80%SKU,只推“无尺码背心式文胸”,用一款产品打穿居家、通勤、轻运动三大场景;蕉内把“无标签”做成视觉锤,用户一看内裤外侧的小标签就知道“这是蕉内”。

打法二:DTC直连用户
新锐品牌把小红书+抖音+私域社群做成闭环:
- 小红书KOC投放5000篇笔记,测试出“显胸小”“防下垂”等痛点词;
- 抖音直播间用“盲盒福袋”拉停留,30秒讲清卖点,ROI做到1:4;
- 企业微信社群做“试穿官”招募,复购率拉到45%。
打法三:柔性供应链快反
与江苏南通、广东汕头等内衣产业带工厂签“小单快返”协议:首单500件,7天补货,库存周转天数从90天降到21天,现金流压力骤降。
四、内衣品牌如何突围?给从业者的四条实战建议
建议1:用“功能+情绪”重新定义产品
别只讲“透气”,要讲“38℃夏天穿也不黏胸”;别只讲“无钢圈”,要讲“像没穿一样的安全感”。把技术参数翻译成用户体感。
建议2:抓住“她内容”红利
抖音、小红书、B站的用户每天搜索“大胸显瘦”“小胸不空杯”等长尾词超50万次。品牌可布局:
- 科普向:乳腺科医生讲解“长期穿错内衣的危害”;
- 场景向:瑜伽教练示范“运动内衣怎么选”;
- 情绪向:30+女性访谈“脱掉钢圈后我睡得更好了”。
建议3:线下体验店做“轻”不做“重”
参考NEIWAI的“小型体验舱”:开在写字楼、社区,30平米,主打“免费试穿+扫码下单”,租金仅为传统专柜的1/5,却能贡献15%的线上增量。
建议4:会员体系从“积分”升级到“陪伴”
把会员分为“生理期关怀”“孕哺期陪伴”“更年期守护”三阶段,推送不同内容:经期前三天提醒换无压内衣,孕晚期提供哺乳内衣折扣券,55岁后推荐塑形背心。用户生命周期从3年延长到15年。
五、未来三年,哪些细分赛道值得All in?
1. 大码内衣:中国BMI≥28的女性超7000万,专业品牌不足5家,客单价可达200—300元。
2. 运动内衣:瑜伽、飞盘、骑行人群爆发,高强度支撑款缺货率高达30%。
3. 环保内衣:用再生尼龙、玉米纤维做面料,溢价空间50%以上,Z世代愿为“可持续”买单。
4. 男士功能内裤:银离子抗菌、3D立体仓、一片式无侧缝,毛利率比女款高20%。
六、最后回答两个高频追问
Q:现在入场会不会太晚?
A:不晚。内衣是“日抛型”高复购品类,用户每6—12个月就要换新;只要抓住一个细分痛点,哪怕只做“小胸不空杯”这一件事,也能切出10亿级市场。
Q:没有供应链资源怎么办?
A:去1688“超级工厂”筛选“7天打样”“50件起订”的源头厂商,先小批量测款,跑通数据后再谈包线。记住:供应链不是门槛,用户洞察才是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