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制药行业被称为“永远的朝阳产业”?
无论经济周期如何波动,人类对健康的刚性需求始终存在。老龄化加剧、慢病高发、支付能力提升三大因素叠加,使全球医药支出在过去二十年保持年均5%以上的复合增速。尤其是**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在2035年突破30%**,直接推高肿瘤、心血管、神经系统用药需求。

生物制药为何成为资本最拥挤的赛道?
技术突破打开万亿级市场
- **ADC(抗体偶联药物)**将单抗靶向性与化疗杀伤性合二为一,DS-8201上市后销售额两年翻十倍。
- **双特异性抗体**可同时结合两个靶点,解决单靶点耐药难题,全球在研管线已超500项。
- **mRNA技术**从新冠疫苗延伸至肿瘤治疗,Moderna的个性化癌症疫苗已进入Ⅲ期临床。
政策红利持续释放
中国CDE在2023年发布《生物类似药相似性评价指南》,**明确临床替代路径**,大幅降低企业试错成本;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允许未盈利Biotech直接融资,2024年已有12家生物药企登陆A股。
小分子药物会被淘汰吗?
答案是否定的。虽然生物药风头正劲,但**口服小分子在依从性、生产成本、血脑屏障穿透**方面仍具不可替代优势。以KRAS G12C抑制剂为例,安进Sotorasib上市首年销售额即达2.9亿美元,证明“不可成药”靶点突破后的小分子依然爆发力惊人。
中国制药企业的机会在哪里?
License-out进入爆发期
2023年中国药企对外授权交易总额超450亿美元,**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**以22亿美元授权诺华,刷新单药交易纪录。这背后反映的是国际大药企对“中国创新”的认可。
供应链本土化红利
地缘政治促使欧美药企重构供应链,**CXO(药明生物、凯莱英)**凭借工程师红利和交付效率,拿下辉瑞、默克等巨头的长期订单。2025年全球生物药产能缺口预计达20万升,中国CDMO有望承接其中40%份额。
哪些细分赛道值得提前布局?
- ADC原料药+偶联技术平台:全球仅4家企业具备商业化生产能力,国内药明合联产能已排至2026年。
- 基因治疗载体CDMO:AAV病毒载体生产单价高达100万美元/升,金斯瑞蓬勃生物的悬浮培养技术将成本降低60%。
- 罕见病用药:中国《第二批罕见病目录》新增86个病种,对应200亿以上空白市场,北海康成的Castleman病药物已纳入优先审评。
投资者如何规避“创新药内卷”陷阱?
关键看三个指标:

- **同靶点临床进度**:若已有3家以上进入Ⅲ期,谨慎跟进。
- **海外专利悬崖时间**:2026年后大批重磅生物药专利到期,类似药机会窗口打开。
- **支付端渗透率**:医保谈判降价幅度超过70%的品种,需重新计算市场空间。
未来十年可能出现的颠覆性场景
当AI制药平台(如薛定谔、Relay)将新药发现周期从10年压缩到3年,当**3D打印个性化制剂**实现“药片即药房”,当**体内基因编辑**治愈血友病成为门诊手术——这些看似科幻的场景,正在实验室里发生。制药行业的终局,或许不再是“卖药”,而是“卖健康解决方案”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