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能到底能走多远?
风能前景如何?一句话:全球装机量正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,2030年前陆上风电成本有望再降30%,海上风电成本再降45%。**这意味着风能将从“补充能源”升级为“主力能源”**,与光伏、水电共同构成零碳电网的“铁三角”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风能突然爆发?
政策端:碳中和硬约束
- 欧盟“Fit for 55”法案: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需达40%,风电装机需翻三倍。
- 中国“十四五”规划:2025年风电+光伏装机超12亿千瓦,**海上风电年均新增15GW**。
- 美国《通胀削减法案》:风电项目可获30%投资税抵免,并允许10年追溯。
技术端:大兆瓦机组+漂浮式
**陆上风机单机容量已从2.5MW跃升至6-7MW**,叶片长度突破百米,单位千瓦造价跌破4000元。海上风电更激进,16MW机组已并网,漂浮式基础使**50米以上水深海域**的开发成为可能,全球可开发容量瞬间扩大4倍。
风能行业有哪些投资机会?
产业链上游:叶片与轴承的“卡脖子”环节
碳纤维主梁、滑动轴承、齿轮箱轴承长期被海外垄断,国产化率不足30%。**谁能率先突破100米级碳纤维拉挤板量产,谁就拿到下一轮招标的门票**。
中游整机:价格战下的差异化路线
- 陆上:双馈技术路线成本最低,但**永磁半直驱在5MW以上效率反超**。
- 海上:直驱+漂浮式成为标配,**具备16MW以上机型储备的厂商**将在2025年后收割订单。
下游运营:从卖电到卖“碳资产”
绿电溢价+CCER(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)双重收益,使**风电场IRR(内部收益率)从8%提升至12%**。头部运营商已开始打包出售“风电+碳汇”资产包,溢价高达20%。
海上风电会成为下一个光伏吗?
自问:海上风电会不会像2018年的光伏一样,因补贴退坡而“硬着陆”?
自答:不会。光伏当年依赖度电补贴,而海上风电已进入**“省补接力+绿证交易”**的过渡模式,且产业链集中度更高,不会出现无序扩张。
三大信号验证景气度
- 招标量:2023年全球海上风电招标量达35GW,创历史新高。
- 融资成本:欧洲海上风电项目贷款利率已低于2%,**低于同期光伏电站**。
- 订单结构:中国整机商拿下欧洲3GW海上订单,**首次反向输出技术**。
普通人如何参与风能红利?
二级市场:三条选股逻辑
- **“出海”逻辑**:出口占比超30%的塔筒、海缆企业。
- **“大兆瓦”逻辑**:16MW以上机型量产进度领先的整机商。
- **“运维”逻辑**:具备智慧运维平台的风电场运营商,**度电运维成本低于0.02元**。
一级市场:关注两大细分
漂浮式基础用系泊链、动态海缆,**这两个细分赛道2025年前复合增速超50%**,且技术壁垒极高,目前仅3-4家初创公司具备工程化能力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风能的终极形态是什么?
当风电制氢成本低于1.5元/Nm³时,**“风电+氢储”将彻底替代化石能源**。澳大利亚、智利已启动GW级风电制氢项目,中国内蒙古、新疆也在复制这一模式。届时,风能将不再只是“电”,而是**“零碳工业体系的入口”**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