气市场到底指什么?
在中文语境里,“气”既可以是天然气,也常被用来指氢气、氦气、工业气体等。为了便于聚焦,本文把“气市场”限定为天然气+氢气两大板块,它们占全球气体能源消费的八成以上,政策、技术、资本都在向这两个方向倾斜。

天然气:从“过渡能源”到“压舱石”
需求端:亚洲仍是增量发动机
- 中国:双碳目标下,煤电受限,天然气发电装机每年新增约八吉瓦,城市燃气与工业燃料同步扩张。
- 印度、越南:制造业转移带来电力缺口,LNG进口量年复合增速预计超10%。
- 欧洲:俄乌冲突后加速摆脱管道气,2025年前将新增四十座浮式再气化装置。
供给端:美国、卡塔尔、澳大利亚三足鼎立
美国页岩气革命进入2.0阶段,二叠纪盆地的盈亏平衡点已降至2.5美元/MMBtu;卡塔尔North Field East与North Field South项目合计新增年产能4800万吨;澳大利亚则靠现有设施挖潜,维持全球第一LNG出口国地位。
氢气:从“概念”到“订单”
绿氢成本曲线何时打平灰氢?
目前可再生电价0.25元/kWh、电解槽CAPEX 4000元/kW的假设下,绿氢全成本约18元/kg,仍高于煤制氢的12元/kg。但2026年前后,随着电解槽规模化、可再生电价进一步下探至0.15元/kWh,绿氢将在化工、钢铁领域实现平价。
政策催化:各国“氢银行”上线
- 美国:《通胀削减法案》给出3美元/kg的生产税抵免,IRR瞬间抬升8个百分点。
- 欧盟:创新基金+欧洲氢银行双重补贴,首批4亿欧元招标已吸引200+项目。
- 中国:五大示范城市群+省级补贴,最高给到0.2元/kWh可再生电力优惠。
气市场未来五年五大趋势
趋势一:价格波动区间收窄
2022年TTF曾飙升至90美元/MMBtu的极端行情难以再现,2024-2028年亚洲现货价大概率运行在8-15美元/MMBtu,原因是美国新增液化产能、欧洲储库提前注满、需求侧响应机制成熟。
趋势二:长协与现货比例重构
传统“照付不议”长协占比从七成降至五成,灵活指数定价、DES交货、目的地条款松绑成为谈判焦点。
趋势三:氢气贸易路线初现
中东、澳洲、智利将绿氢/氨海运至东北亚,2030年全球氢气贸易量有望突破2000万吨,VLGC改装运输船订单已排到2027年。

趋势四:数字化重塑供应链
从气田到燃烧器,区块链+物联网实现碳排数据实时上链,欧盟CBAM、美国清洁竞争法案都要求进口商提交可验证的排放报告。
趋势五:金融衍生品爆发
ICE、CME已推出氢气期货仿真交易,2025年亚洲将诞生首个绿氢掉期合约,为项目融资提供对冲工具。
投资者如何布局?
天然气:锁定“低成本资源+灵活销售”
- 上游:关注美国二叠纪、卡塔尔North Field扩产的权益收购窗口。
- 中游:投资浮式再气化、小型LNG加注船,匹配分布式需求。
- 下游:布局燃气轮机服务、虚拟电厂,赚取容量电价+辅助服务双重收益。
氢气:押注“设备国产化+场景落地”
- 电解槽:中国碱性电解槽成本已低于欧美30%,2024年出货量将突破3GW,头部厂商毛利率仍维持25%以上。
- 燃料电池:重卡、冷链车、船舶三大场景订单激增,2025年系统成本有望降至2000元/kW。
- 储运:液氢罐、固态镁基储氢材料处于产业化前夜,一级市场估值普遍低于10倍PS。
潜在风险与对冲
地缘政治:海峡封锁、制裁升级
建立多元化采购池(美国+卡塔尔+莫桑比克),同时配置LNG运输船长期租约,锁定运费上限。
技术迭代:电解槽路线之争
ALK、PEM、SOEC各有优劣,投资组合里至少覆盖两种技术路线,避免单一路线被淘汰。
需求不及预期:钢铁、化工转型缓慢
采用“先氨后氢”策略,绿氨可直接用于化肥、船燃,需求弹性更大,现金流更快回笼。

结语
气市场正站在传统能源与新兴能源的交汇点:天然气用“稳定供应”为能源转型兜底,氢气用“零碳属性”打开增量空间。未来五年,谁能低成本拿资源、高效率做转化、数字化控风险,谁就能在万亿级赛道里占据先机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