暖通行业现状如何?
过去十年,暖通(HVAC)在中国经历了“政策驱动—地产爆发—存量竞争”的三级跳。2023年,全国中央空调销售额约1,680亿元,同比增长仅2.3%,远低于2016年双位数增速。市场增速放缓,但并不意味着衰退,而是进入结构性调整期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需求端:谁在买?买什么?
- 新建住宅:精装房比例已超80%,开发商集中采购把价格压到极限,利润被压缩至8%—10%。
- 存量改造:北方“煤改电”进入尾声,南方分户采暖需求崛起,两联供、三联供系统销量年增35%。
- 商业与公建:数据中心、冷链物流、医院洁净室成为高毛利细分市场,项目利润率可达20%以上。
供给端:谁在卖?怎么卖?
品牌格局呈哑铃型:一边是大金、开利、约克等外资巨头,牢牢占据高端;另一边是格力、美的、海尔等国产品牌,以性价比横扫中端。夹在中间的二线外资(如三菱重工、东芝)与区域小厂生存艰难,被迫转向工程定制或出口代工。
暖通行业前景怎么样?
一句话:从“规模红利”转向“技术红利”。未来五年,行业将围绕双碳、数字化、舒适升级三条主线展开。
主线一:双碳政策如何重塑产业链?
国家提出2030碳达峰、2060碳中和,暖通能耗占建筑运行能耗50%以上,成为重点整治对象。
- 制冷剂替代:R32、R290、CO₂等低GWP制冷剂逐步普及,2025年后R410A将被限制使用。
- 能效门槛提升:2024年7月起,多联机能效新国标(APF≥5.0)强制执行,老旧产线面临淘汰。
- 热泵采暖:空气源热泵在严寒地区应用突破,-35℃超低温机型已批量上市,年复合增长率25%。
主线二:数字化如何改变生意模式?
传统“卖设备”正升级为“卖服务”。
- IoT远程运维:通过云平台监测机组运行,故障预警时间从24小时缩短至5分钟,售后成本下降30%。
- 能源托管:合同能源管理(EMC)模式兴起,业主零投资即可享受节能收益,服务商按节省电费分成。
- 数字孪生:大型综合体在设计阶段即建立3D虚拟系统,调试周期缩短40%,后期运维效率提升60%。
主线三:消费升级带来哪些新机会?
当“冷与热”不再是唯一需求,健康、静音、美观成为溢价点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全空气系统:恒温、恒湿、恒氧,一套系统解决空调+新风+除湿,客单价10万+,别墅用户渗透率15%。
- 无风感末端:辐射板、毛细管网实现0.2m/s风速,解决“空调病”痛点,高端住宅标配。
- 隐蔽式安装:内藏式风盘、侧出侧回风口与吊顶一体化,满足“极简”审美,设计师渠道销量年增50%。
从业者如何抓住下一波红利?
经销商:从“卖产品”到“卖方案”
过去靠信息不对称赚钱,现在必须提供系统解决方案。例如:
- 针对南方公寓:主推两联供+地暖模块,一套系统冬季采暖、夏季制冷,比传统燃气地暖节能30%。
- 针对老别墅:升级全热交换新风+除湿+净化,解决地下室潮湿发霉,单项目利润5万+。
安装公司:标准化+数字化=降本增效
安装环节长期被诟病“游击队”式施工,未来必须:
- 工艺标准化:制定铜管焊接、保温、保压等12道关键工序,减少返工。
- 工人产业化:与技校合作开设暖通安装班,持证上岗,人工成本降低15%。
- 施工可视化:工地摄像头+App实时查看,业主远程验收,投诉率下降70%。
厂商:技术卡位+场景细分
想在红海中突围,必须提前布局下一代技术:
- 磁悬浮离心机:COP≥7.0,适合大型公建,2025年市场规模80亿元。
- 光伏直驱空调:格力已推出“零电费”系统,适用于光照充足地区的工厂屋顶。
- 小型化模块机:占地仅1.5㎡,解决老城区机房空间不足,改造项目首选。
未来五年关键时间表
| 时间节点 | 政策/技术事件 | 市场影响 |
|---|---|---|
| 2024年7月 | 多联机新能效标准实施 | 低端品牌加速出清 |
| 2025年 | R410A制冷剂配额削减50% | 新冷剂设备涨价10% |
| 2026年 | 公共建筑碳排放强制披露 | EMC项目爆发式增长 |
| 2027年 | 空气源热泵-40℃技术成熟 | 东北市场全面替代燃煤 |
| 2028年 | 全国碳市场纳入建筑运行 | 高效设备溢价30% |
最后三句话
1. 别再问“暖通行业还能不能做”,而要问“我能解决哪个细分痛点”。
2. 政策和技术只会奖励提前三年布局的人,而不是跟风者。
3. 当硬件利润趋近于零,数据和服务将成为唯一护城河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