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会。信用卡将在未来十年内继续存在,但形态、场景与盈利模式都会发生深刻变革。

信用卡行业现状:增长放缓背后的真相
2023年中国信用卡在用发卡量约8.1亿张,增速首次跌破3%。表面看是“天花板”,实则是结构性换挡: - 新增用户从“增量市场”转向“存量深耕” - 交易频次提升,但笔均金额下降,反映小额高频的消费习惯 - 90后、00后持卡率已超70%,却更依赖花呗、白条等互联网信用产品
技术浪潮如何重塑信用卡
1. 数字卡全面取代实体塑料
Apple Pay、Huawei Pay等NFC支付把信用卡“塞进”手机;2025年后,无卡号、无CVV、无有效期的“三无”数字卡将成为主流。银行不再邮寄塑料,而是直接推送Token到用户设备。
2. 动态安全码与生物识别
传统CVV每3-5年换一次,未来信用卡将每分钟刷新一次动态安全码,配合指纹或人脸验证,盗刷率有望下降90%。
3. 开放银行API让信用卡“隐形”
用户在微信小程序点外卖,后台调用银行信用卡额度完成分期,整个过程看不到“卡”的存在。信用卡将退居底层金融能力,而前端被场景方掌控。
监管新规下的生死竞赛
2024年《非银支付条例》落地,对信用卡业务提出三大硬约束: - 授信集中度红线:单一客户总授信不得超过年收入5倍 - 利率透明化:分期年化成本必须用IRR展示,禁止“0手续费”话术 - 数据断直连:银行与互联网平台共享数据需经持牌征信机构

中小银行若无法承担合规成本,可能退出信用卡自营,转向与金融科技公司联合发卡。
用户需求的三大转向
为什么年轻人仍需要信用卡?
他们并非缺钱,而是需要可循环的免息账期与跨境支付能力。花呗无法覆盖境外酒店预授权,白条不能累积航司里程,这些场景仍是信用卡的护城河。
银发族会成为新增量吗?
60岁以上人口持卡率不足30%,但退休金代发+医疗分期的组合产品,可激活这一沉睡市场。日本JCB的“老年专属卡”已验证模式可行。
盈利模式从“利息”到“生态”
过去银行70%收入来自循环利息,未来可能降至40%,取而代之的是: - 场景佣金:与视频平台联名卡,按会员费抽成20% - 数据增值:匿名化消费数据卖给零售品牌做选品分析 - 碳账户变现:用户每刷1元累积1g碳减排量,银行出售给企业做ESG抵消
信用卡与数字货币的共生实验
数字人民币(e-CNY)不会杀死信用卡,反而提供新的清算通道。招商银行已测试“信用卡自动兑换数字人民币”功能:用户境外消费时,信用卡额度实时转成e-CNY完成支付,省去货币转换费。

未来五年的四个确定性机会
- 跨境虚拟卡:针对TikTok Shop卖家的美元结算需求,即时发卡、秒级到账
- 订阅制信用卡:每月9.9元享受无限次机场贵宾厅,绑定用户生命周期
- 绿色信用卡:消费积分自动兑换植树证书,吸引ESG投资者
- 企业虚拟子卡:为灵活用工平台发放一人一卡,实时控制差旅预算
留给从业者的行动清单
如果你是一家城商行信用卡中心: - 立即关停线下地推团队,把预算投向抖音信息流 - 与本地生活APP打通“先享后付”,用30天账期替代传统满减券 - 发行无界数字卡,3分钟审批、1分钟绑Apple Pay,缩短获客路径
如果你是用户: - 2024年起优先选择免年费+动态安全码的数字卡,降低盗刷风险 - 关注银行“境外消费笔笔返现”活动,叠加支付宝汇率优惠,可省4%-7%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