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疗投资为何成为资本“避风港”?
疫情三年让全球资本市场重新评估“刚需”与“弹性”赛道。医疗需求不因经济周期而消失,反而在老龄化、慢病化、支付升级三大推力下持续扩张。2023年全球医疗支出占GDP比重首次突破11%,中国也达到7.1%,仍低于欧美,空间巨大。

政策红利:从“集采”到“创新”的转向
过去五年,带量采购让仿制药利润骤降,但也倒逼资本涌向创新药、高端器械、数字医疗三大方向。
- 创新药:CDE优先审评通道将IND审批时间压缩至60个工作日,License-out交易金额屡破10亿美元。
- 高端器械:国产替代率不足30%的影像、内窥镜、手术机器人赛道,成为PE/VC争抢标的。
- 数字医疗:互联网诊疗纳入医保支付后,线上处方量年增300%,催生SaaS、AI辅助诊断新场景。
哪些细分赛道正在“闷声发财”?
1. 细胞与基因治疗(CGT)
2023年国内CGT融资额达320亿元,同比增长42%。CAR-T疗法已从血液瘤向实体瘤突破,AAV基因治疗单价降至百万级以下,商业化拐点临近。
2. 消费级医疗
从HPV疫苗到减重药司美格鲁肽,“医疗消费化”趋势明显。2024年诺和诺德中国销售额预计突破200亿,带动上游原料药、CDMO订单激增。
3. 医疗出海
东南亚、中东、拉美成为国产器械“第二战场”。联影医疗在沙特拿下5亿美元大单,微创机器人通过FDA认证,估值对标达芬奇。
资本如何穿越“死亡谷”?
医疗项目平均研发周期8-12年,远超互联网。投资人必须回答三个问题:

- 技术壁垒是否足够高?专利数量、临床数据、注册证进度是硬指标。
- 支付方是谁?医保、商保、自费三种模式决定天花板。
- 退出路径是否清晰?港股18A、科创板第五套标准、并购(MNC溢价收购)需提前布局。
未来五年,哪些变量可能颠覆现有格局?
AI+医疗:DeepMind的AlphaFold已预测2亿蛋白质结构,AI制药公司Recursion年内IPO估值30亿美元,国内晶泰科技、英矽智能紧随其后。
医保支付改革:DRG/DIP按病种付费推广,倒逼医院采购高性价比国产器械,利好迈瑞、微创等龙头。
人口结构:中国60岁以上人口2035年将达4亿,阿尔茨海默病、骨科、眼科需求爆发,相关标的估值溢价持续。
普通投资者如何参与?
若不具备专业尽调能力,可通过以下方式降低风险:
- 医疗主题ETF:如恒生医疗ETF、创新药沪深港ETF,分散个股风险。
- 头部GP基金:高瓴、红杉、礼来亚洲等历史IRR超25%,但门槛较高(1000万起)。
- 港股打新:关注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首日波动,需警惕流动性风险。
警惕三大“伪风口”
过度包装的“AI诊断”:多数公司仅停留在影像辅助筛查,缺乏临床III类证。

同质化CDMO:抗体药产能2025年将过剩,价格战不可避免。
家用检测“烧钱换量”:新冠红利消退后,常规检测复购率不足10%。
结语:医疗投资的“慢”与“快”
慢在研发,快在估值。当资本寒冬来临,只有现金流健康、管线差异化、商业化路径明确的项目才能穿越周期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与其追逐风口,不如深耕认知,在“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”中寻找十年十倍的机会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