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梯行业未来十年还能继续高速增长吗?
过去二十年,中国电梯保有量从不足50万台跃升至超800万台,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5%。但进入“十四五”后,新建住宅增速放缓,行业是否就此见顶?答案是否定的。电梯行业正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价值深挖,三大驱动力让未来十年依旧可期:

- 更新改造需求爆发:2005—2015年安装的电梯将在2025—2035年进入密集更换期,预计带来年均35—40万台更新量。
- 加装电梯政策红利:全国待加装老旧小区约22万个,按每单元1台测算,潜在新增量220万台。
- 海外市场增量:东南亚、中东基建潮兴起,中国电梯出口单价仅为欧美品牌60%,性价比优势明显。
电梯维保市场前景怎么样?
维保市场已从“成本中心”升级为“利润中心”。2023年中国电梯维保市场规模突破1200亿元,预计2030年达到2200亿元,核心逻辑有三点:
- 法规强制化:《特种设备安全法》要求15天以上一次维保,违者最高罚款10万元,刚性需求锁定。
- 按需维保试点:上海、深圳等地推行“物联网+保险”模式,将传统固定周期维保转为按运行数据触发,单次维保单价提升30%。
- 原厂维保渗透率提升:主机厂通过“终身质保”绑定客户,2023年原厂维保份额已达45%,较2018年提高18个百分点。
电梯企业如何抓住智能化转型窗口?
智能化不是选择题,而是生存题。头部企业已把物联网模块作为出厂标配,中小厂商若跟不上,将在维保定价权争夺中出局。具体路径可参考:
1. 硬件升级:从“铁盒子”到“数据终端”
在控制柜内置传感器采集振动、电流、温度等12类数据,通过边缘计算预判故障,可将停梯时间缩短50%。每台电梯改造成本约3000元,但可减少年均5000元应急维修支出。
2. 软件重构:维保SaaS系统替代纸质工单
维保工人使用APP扫码签到,AI算法根据电梯运行数据自动生成“个性化保养清单”,漏检率从行业平均7%降至0.5%。
3. 商业模式创新:按效果付费
奥的斯推出“电梯管家”服务,承诺故障率低于1次/年,若超标则减免维保费用,倒逼技术团队主动优化。

维保市场格局会走向垄断还是分散?
看似分散的维保行业,正经历“暗流涌动”的集中化:
- 主机厂纵向整合:三菱、日立要求新梯客户签订5—10年原厂维保协议,锁定全生命周期价值。
- 第三方平台横向并购:如“电梯侠”通过收购区域维保公司,3年内管理电梯数量从2万台增至18万台,规模效应显现。
- 保险公司深度介入:平安财险推出“电梯安全综合险”,要求参保电梯必须接入指定物联网平台,变相加速小散维保商出清。
预计到2030年,TOP10维保企业将占据60%市场份额,剩余40%由区域龙头和专业化公司瓜分。
投资者如何筛选电梯产业链机会?
资本关注的不再是“造电梯”,而是谁能掌握电梯全生命周期数据。三个细分赛道值得重点跟踪:
赛道 | 关键指标 | 代表企业 |
---|---|---|
电梯物联网芯片 | 单台设备数据接入成本低于200元 | 华为、移远通信 |
按需维保SaaS | 客户续约率高于85% | 新再灵、汇川技术 |
电梯保险风控 | 赔付率低于30% | 中国太保、众安在线 |
用户最担心的安全问题能否彻底解决?
电梯事故90%以上源于维保不到位。通过“物联网+区块链”双重技术,可实现维保记录不可篡改,监管部门实时抽查。广州已有2.3万台电梯接入区块链平台,2023年故障率同比下降42%。
尾声:电梯行业的终局是“服务订阅制”
当电梯变成“会说话的资产”,商业模式将彻底重构:用户不再购买设备,而是按使用次数订阅服务。迅达集团已在瑞士试点“电梯即服务”,每月每层楼收费99欧元,包含所有维护、能耗和保险费用。中国市场的订阅制落地,或许就在2027年前后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