煤制油到底能不能替代石油?
可以部分替代,但无法完全取代。煤制油技术路线分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,前者油品收率高、流程短,后者产品清洁、适配现有炼油设施。中国已投运的煤制油项目总产能约900万吨/年,占全国汽柴油表观消费量不到3%,主要起战略储备和区域调峰作用。随着原油对外依存度逼近75%,煤制油成为“兜底”选项,而非全面替代。

技术瓶颈是否已经突破?
核心催化剂与大型反应器已国产化。过去十年,中科合成油、兖矿集团等先后完成铁基、钴基催化剂迭代,单台反应器规模从16万吨级跃升至108万吨级,装置连续运行周期突破310天。但能耗仍偏高:间接液化吨油综合能耗约3.4吨标煤,比中东炼厂高40%。下一步攻关方向是低温费托合成、浆态床放大、二氧化碳原位转化,目标是2027年将能耗降至2.8吨标煤以下。
经济性取决于哪些变量?
- 煤价:当秦皇岛5500大卡动力煤低于600元/吨时,煤制油完全成本约55美元/桶,可与布伦特原油竞争。
- 碳价:若全国碳市场纳入化工行业,每吨80元的碳价将推高成本8-10美元/桶。
- 成品油消费税:现行政策下,煤基柴油需缴纳1411元/吨消费税,占出厂价25%以上,若改为“先征后返”模式,项目IRR可从8%提升至12%。
政策风向如何演变?
2024年新版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》将百万吨级煤制油列为“鼓励类”,但新增项目必须配套10%以上可再生能源制氢,且能效达到行业标杆水平。内蒙古、陕西等地已出台绿氢耦合补贴:按绿氢替代量给予每千克5元奖励,单个项目年度上限5000万元。这意味着未来煤制油项目将呈现“煤+绿氢”双原料柔性进料模式,既降低碳排,又规避煤炭指标限制。
市场需求的新增量在哪?
传统车用油需求见顶,但航空煤油和高端润滑油基础油缺口扩大。间接液化生产的费托合成烃经异构降凝后,可制得Ⅲ类+润滑油基础油(粘度指数>130),目前进口依存度超80%。国家能源局正在制定《煤基航空燃料应用试点方案》,计划2025年起在华北、西北航线强制掺混5%煤基航煤,远期目标2030年达到200万吨/年。
国际竞争格局如何?
全球煤制油产能集中在南非Sasol和中国,美国、日本因环保约束已暂停扩产。Sasol最新公布的Lake Charles项目因成本超支搁置,转而聚焦天然气制油(GTL)。中国凭借完整煤化工产业链和工程化优势,正在向印尼、蒙古输出技术,首个海外项目——印尼苏拉威西年产300万吨煤制油已启动可研,预计2028年投产。
投资窗口期还有多久?
从审批节奏看,2025年前是最后一批煤炭转化指标释放期,之后项目需通过能耗等量置换获取煤炭用量。对于投资者,应优先选择具备以下特征的项目:
• 靠近坑口,煤炭运输半径<50公里;
• 配套自有煤矿,长协煤占比>70%;
• 已落实绿氢来源,可再生能源指标锁定至2030年。

普通人如何参与产业链?
非能源企业可关注高附加值衍生品:煤制油副产的α-烯烃、石蜡、特种溶剂等精细化工品毛利率可达40%以上。例如,内蒙古某项目将C8-C10馏分深加工为聚α-烯烃(PAO)合成润滑油,售价达2.8万元/吨,是柴油的3倍。此外,CCUS环节中的食品级二氧化碳提纯、驱油服务也涌现大量中小服务商机会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