煤气的历史角色:从城市燃气主力到过渡能源
- 20世纪80-90年代:人工煤气(煤制气)是多数中国城市唯一管道气源,高峰时覆盖超1亿户。
- 2000年后:西气东输带动天然气快速替代,人工煤气年消费量从200亿立方米跌至2022年的不足30亿立方米。
- 当下定位:在钢铁、陶瓷等高温工业领域仍占一席之地,**城市民用端仅剩老旧管网区域**。
政策风向标:双碳目标如何影响煤气命运?
国家层面:严控新增,鼓励退出
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》明确提出: - 2025年前基本淘汰10蒸吨/小时以下燃煤锅炉(含煤气发生炉) - 京津冀、长三角等敏感区域**提前至2024年完成煤气工业炉清零**地方实践:补贴退坡与强制替代并行
| 地区 | 政策工具 | 时间节点 | 影响范围 | |---|---|---|---| | 广东佛山 | 陶瓷企业煤改气补贴每立方米0.3元 | 2023-2025 | 300条生产线 | | 河北唐山 | 钢铁高炉煤气发电项目限批 | 2024起 | 年减少煤气用量15亿立方米 | ---技术突围:煤气能否靠“低碳化”续命?
路线一:生物质煤气化
- **技术原理**:秸秆、木屑等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热解,产气热值可达16-18MJ/m³,接近天然气 - **商业化案例**:瑞典哥德堡Bio2G项目为城市公交提供燃料,成本比化石天然气低12% - **中国瓶颈**:原料收集半径超50公里时运输成本翻倍,**目前仅适合县域工业园**路线二:绿氢掺混
- 日本东京燃气试验将电解氢按20%比例掺入城市煤气管网,**无需改造家用灶具** - 国内宁夏宝丰能源已投运全球最大绿氢耦合煤制烯烃项目,年减碳200万吨 ---经济性大考:煤气vs天然气vs电力的成本曲线
工业用户:煤气价格优势正在消失
2023年华东地区燃料成本对比(每蒸吨蒸汽) - 发生炉煤气:68元(含环保设备摊销) - 管道天然气:72元 - 谷电蓄热:55元 **当碳价突破80元/吨时,煤气成本将反超天然气**居民用户:存量小区的“最后倔强”
- 上海虹口区2023年煤气改天然气工程,**户均改造费3200元**,政府补贴80% - 但仍有12万户因房屋结构限制无法接入天然气管网,**未来可能转向电磁炉+液化气组合** ---煤气产业链的转型样本
德国鲁尔区:从煤气厂到氢能中心
- 原奥伯豪森煤气厂改造为“HyHub”绿氢生产基地,保留原有储气罐作为氢能缓冲设施 - **转型关键**:政府提供45%设备改造补贴,并强制要求钢铁企业签订10年绿氢采购协议中国山西:焦化煤气的高端化利用
- 美锦能源将焦炉煤气提纯制氢,用于氢燃料电池重卡,**每方煤气增值5倍** - 副产品高纯CO₂被捕集后用于油田驱油,形成“煤气-氢能-碳封存”闭环 ---用户最关心的问题:现在投资煤气设备还划算吗?
问:2024年新开的食品加工厂,该选煤气锅炉还是天然气锅炉? 答:若所在园区未通管道天然气,可**租赁模块化天然气撬装站**(日供气1万立方米设备月租约3万元),避免煤气站的高额安评费用。 问:老旧小区煤气灶还能用多久? 答:以上海为例,**2026年底前将全面完成天然气置换**,煤气灶具可折价200元回收,新购天然气灶具享受13%节能补贴。 问:农村自建房能否用生物质煤气? 答:需满足三个条件: 1. 周边20公里内有规模化秸秆加工厂 2. 当地环保部门允许建设≤500kg/h的小型气化炉 3. 能接受每立方米燃气0.8-1.0元的价格(高于管道天然气但低于液化气) ---未来场景推演:2035年的煤气长什么样?
- **城市端**:仅存历史保护区的煤气路灯,作为工业遗产景观运行 - **工业端**:钢铁厂高炉煤气通过变压吸附技术,**分离出60%氢气用于直接还原铁(DRI)工艺** - **能源端**:煤气化与高温电解制氢耦合,成为可再生能源长时储能的“化学电池” 煤气不会瞬间消失,但**它的角色已从“主角”退居为“特定场景的配角”**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**与其押注煤气扩张,不如关注其衍生出的氢能、碳捕集等二次机遇**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 
    			
    		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