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新能源长期被看作“黄金赛道”?
- **全球减碳硬约束**:欧盟碳边境税、美国IRA法案、中国双碳目标,三大经济体同步加码,需求端锁定未来三十年。 - **技术曲线仍在陡峭阶段**:光伏TOPCon、HJT、钙钛矿三箭齐发;锂电向固态、钠离子、磷酸锰铁锂迭代;氢能电解槽成本三年腰斩。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带来成本骤降与渗透率跳升。 - **资本持续输血**:2023年全球新能源融资额再破6000亿美元,一级市场“宁王”宁德时代、比亚迪半导体、国氢科技轮番刷新估值天花板,二级市场ETF规模三年翻四倍。 --- ###2024年入场会不会“高位接盘”?
**不会全面接盘,但局部泡沫需警惕。** 自问:哪些环节已经过热? 自答: 1. **光伏组件**:硅料价格从30万元/吨跌到6万元,组件报价击穿1元/W,一体化龙头毛利率仍超20%,但二三线厂商已亏损,行业出清在即。 2. **储能电芯**:280Ah磷酸铁锂电芯价格跌至0.45元/Wh,低于成本线,库存周期高达8周,价格战白热化。 3. **氢能重卡**:示范城市群订单看似饱满,实际补贴依赖度超50%,商业模式尚未跑通。 **反过来看,哪些环节仍处“甜蜜区”?** - **光伏银浆低温固化技术**:N型电池渗透率提升带来单耗上升,龙头聚和材料毛利率连续三年>30%。 - **锂电回收**:2030年退役电池量将达780GWh,正规军产能利用率仅40%,政策强制“白名单”抬高门槛,格林美、邦普循环已锁定车企长单。 - **海风导管架**:十四五末海上风电装机翻倍,单GW导管架需求25万吨,泰胜风能、大金重工订单排产到2026年。 --- ###政策红利会不会突然退坡?
自问:补贴退坡后行业会不会“断奶就死”? 自答: - **光伏**:2023年起全面平价上网,但绿电溢价+碳收益替代补贴,电站IRR仍能维持7%以上。 - **新能源车**:国补退出后,购置税减免延续至2027年,叠加地方牌照优惠,实际支持力度仅下降30%。 - **储能**:强制配储政策从“一刀切”转向“容量补偿+现货价差”,盈利模式更清晰,反而提升运营商投资意愿。 **真正需要盯紧的是贸易壁垒**: - 美国UFLPA法案扣押中国光伏组件,2023年损失超5GW出货; - 欧盟《净零工业法案》要求本土化率≥40%,倒逼企业赴欧建厂,短期抬高资本开支。 --- ###技术路线之争如何押注?
**用“渗透率+替代成本”二维模型筛选**: 1. **光伏**:TOPCon是当前性价比王者,量产效率25%+,设备投资1.5亿元/GW,2024年渗透率将超60%;HJT受制于银包铜工艺良率,钙钛矿五年内难大规模量产。 2. **电池**:磷酸铁锂在动力领域份额已超70%,但储能场景下钠离子能量密度120Wh/kg足够用,成本再降20%即可替代铅酸。 3. **氢能**:绿氢成本2025年有望降至18元/kg(对应电价0.2元/kWh),届时在合成氨、炼钢领域平价替代灰氢。 --- ###二级市场怎么挑标的?
**三条硬标准**: - **现金流**:经营现金流/净利润>1,避免“纸面富贵”; - **海外收入占比**:美国市场需规避新疆供应链,欧洲市场看本土化产能布局; - **技术迭代储备**:研发费用率>5%,专利数量年复合增长>20%。 **具体方向举例**: - **逆变器**:阳光电源、锦浪科技受益于储能微逆爆发,毛利率逆势提升; - **锂电设备**:先导智能、杭可科技绑定宁德时代、比亚迪,订单可见度三年; - **海风海缆**:东方电缆高电压直流海缆技术领先,单公里价值量超千万。 --- ###一级市场还有“洼地”吗?
自问:哪些细分赛道估值还没被炒高? 自答: - **固态电池关键材料**:氧化物电解质LLZO粉体,国内仅上海洗霸、赣锋锂业小试线,估值不到锂电材料龙头的1/5; - **光伏级石英砂**:高纯砂进口依赖度80%,尤尼明扩产保守,国内石英股份、凯盛科技技术突破在即; - **氢能压缩机**:70MPa隔膜压缩机国产化率<10%,中鼎恒盛、丰电科技获中石化战略入股,Pre-IPO轮估值仅20倍PE。 --- ###普通投资者如何控制风险?
**仓位管理**: - 新能源主题基金不超过总权益资产的30%; - 单只股票仓位<5%,避免“All in”某条技术路线。 **动态跟踪指标**: - **光伏**:硅料月度库存天数、组件出口数据; - **锂电**:碳酸锂期货价格、六氟磷酸锂产能利用率; - **储能**:EPC招标价格、独立储能电站容量补偿标准。 **对冲工具**: - 买入新能源ETF同时卖出传统能源ETF,赚取“替代溢价”; - 利用碳酸锂期货空头头寸对冲锂矿股持仓。 --- 新能源行业投资前景怎么样?2024年还能入场吗?答案已藏在上述每一组数据与逻辑里:长期趋势不可逆,短期波动需精耕。把政策、技术、估值三条线织成一张网,才能在浪潮退去时,依旧站在高地上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