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房产中介还能赚钱吗?答案是可以,但必须转型。那一年,全国二手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一成,佣金费率被压缩,门店倒闭潮此起彼伏;与此同时,链家、中原、Q房网等头部机构却逆势扩张,线上成交占比首次突破三成。冰火两重天的背后,是行业洗牌进入深水区。

政策风向:限购限贷如何改变游戏规则?
2017年3月,北京“认房又认贷”落地,随后天津、厦门、成都等二十余城跟进。对中介而言,这意味着:
- 客源骤减:改善型买家被卡首付,刚需观望情绪加重,带看量普遍下滑三成。
- 房源结构变化:满二唯一的“免税房”成为香饽饽,而高税房无人问津,经纪人必须学会精准匹配。
- 佣金周期拉长:银行放款速度从平均45天拖到90天,现金流压力陡增。
自问自答:政策打压下是不是没生意?不是,而是要从“拼数量”转向“拼效率”,谁能缩短成交周期,谁就能活下来。
技术冲击:线上平台会不会取代门店?
那一年,贝壳找房尚未诞生,但链家网、安居客、房天下已经用VR看房、线上委托、房源字典重塑了交易流程。
门店成本对比
| 项目 | 传统门店 | 纯线上 |
|---|---|---|
| 月租金 | 2万-5万 | 0 |
| 人力 | 8-15人 | 3-5人 |
| 客源半径 | 3公里 | 全城 |
数据摆在眼前,但线下并未消亡。原因在于二手房是非标品,客户仍需要实地勘验、谈判、过户。于是出现“轻门店”模式:缩小面积、共享工位、把节省下的租金投入线上投放。
盈利模式:除了佣金还能赚什么?
2017年,行业平均佣金率从2.7%滑到2.2%,单一收入已无法覆盖成本。头部中介开始挖掘衍生利润:

- 金融垫资:为换房客户提供过桥贷款,年化收益12%-18%。
- 装修托管:收房后统一装修,溢价10%-15%再出售。
- 社区资产运营:长租、短租、车位代销,把低频交易变成高频服务。
自问自答:小中介没资金怎么做?抱团取暖。三五个店东联合成立资金池,或与第三方金融机构签署分销协议,照样能分一杯羹。
人才迭代:金牌经纪人的新画像
过去靠“能说会道”就能开单,2017年后客户更专业,经纪人必须升级:
- 数据分析师:会用Excel跑盘、用热力图找洼地。
- 内容运营:每周产出区域解读、税费计算、学区划片等干货,朋友圈转发量就是线索量。
- 法律顾问:熟悉限购细则、婚姻财产分割、继承公证,一句话就能打消客户疑虑。
链家当年招聘985、211毕业生占比已超20%,说明高学历+高专业度才是未来竞争力。
区域分化:一二线与三四线完全相反
2017年,北京、上海成交量腰斩,但杭州、成都、西安却因人才落户政策成交上涨20%-30%。
三四线则出现“库存堰塞湖”,开发商为了回款,直接绕开中介做渠道分销,佣金点数低至0.5%。

自问自答:是不是该逃离北上广?不一定。一线城市虽然量缩,但单价高、服务溢价足;三四线城市看似容易,实则价格战惨烈。关键在于选择人口净流入、产业有支撑的二线。
给从业者的三条生存建议
1. 每月淘汰10%低效率房源:用带看-成交比做KPI,低于1:10的房源直接下架,避免无效劳动。
2. 把70%广告预算投到移动端:安居客、今日头条信息流、微信小程序,线索成本比线下派单低60%。
3. 建立“老客户基金”:每成交一单,拿出10%佣金做客户维护,生日、节日、政策变动时主动触达,复购率可提升三倍。
2017年不是房产中介的末日,而是分水岭。有人抱怨市场差,有人悄悄升级系统、优化房源、深耕社区。五年后再回头看,会发现这一年的阵痛,正是后来所有巨头的起跑线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