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为什么中国石油仍是“压舱石”?
- **一次能源占比**:2023年原油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约18%,即使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35%,交通用油仍占原油需求近六成,重卡、航运、航空短期内难以完全电气化。 - **化工原料刚需**:乙烯、PX等基础化工原料七成以上来自原油,可降解塑料、高端树脂需求年均增速>8%,化工用油成为新的增量池。 - **战略储备缺口**:我国战略石油储备仅够90天,距离IEA建议的120天仍有差距,国家储备库建设将持续拉动中长期需求。 ---二、供给端:国内增产与海外权益油双轮驱动
1. 老油田如何“延寿”?
- **三次采油技术**:大庆、胜利等老油田通过聚合物驱、CO₂驱提高采收率,平均可再挖潜10%—15%。 - **页岩油商业化**: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单井成本已从700万美元降至450万美元,盈亏平衡点降至55美元/桶,2025年规模或达500万吨/年。2. 海外权益油布局逻辑
- **中东-中亚-南美“三角”**:中石油在伊拉克鲁迈拉、哈萨克斯坦卡沙甘项目权益产量超3000万吨,锁定长协价;巴西里贝拉项目深水盐下技术输出换取份额油。 - **风险对冲机制**:通过参股运输管线(如中缅原油管道)、签订“贷款换石油”协议,降低地缘政治溢价。 ---三、需求端:交通用油见顶,化工用油接力
- **汽油消费拐点**:2024年或出现负增长,因乘用车电动化率超40%;但柴油需求在基建、农业领域韧性较强,预计年均降幅<1%。 - **化工“黄金赛道”**: - 高端聚烯烃进口替代空间达1200万吨/年; - 炼化一体化项目(如广东石化、浙江石化)将原油70%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工品,吨油利润提升2—3倍。 ---四、碳中和约束下的转型路径
1. 传统业务“减碳不减产”
- **CCUS规模化**:中石化齐鲁石化百万吨级CCUS示范项目将CO₂注入胜利油田驱油,预计2030年覆盖5000万吨产能。 - **绿电替代**:塔里木油田计划2025年光伏装机2GW,直接为抽油机供电,单井能耗降低30%。2. 氢能-化工耦合新场景
- **灰氢转绿氢**:利用现有炼厂管网,在宁夏、内蒙古布局可再生电解水制氢,替代煤制氢用于合成氨,年减碳潜力超2000万吨。 ---五、国际油价波动下的盈利模型
- **地板价保护**: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设定40美元/桶调控下限,当布伦特低于40美元时,炼厂利润反而扩张。 - **库存增值效应**:中石化2022年财报显示,油价每上涨10美元/桶,库存收益增加约50亿元。 - **对冲工具**:三大油企通过上海原油期货卖出套保,锁定未来6个月50%以上产量的销售价格。 ---六、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:股息率能否持续?
- **现金流底线**:中石油2023年经营现金流超4000亿元,即使资本开支维持3000亿元高位,自由现金流覆盖率仍达1.3倍。 - **分红政策**:承诺派息率不低于45%,按当前股价测算股息率约6%—7%,高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3个百分点。 ---七、未来三大变量
1. **技术突破**:若页岩油单桶成本再降10美元,国内增产潜力或超预期; 2. **政策调整**:碳税开征可能抬升炼厂成本200—300元/吨,倒逼落后产能退出; 3. **替代节奏**:如果固态电池2027年商业化,航空煤油需求可能提前萎缩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