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链物流在2017年迎来政策与需求的双重爆发,**冷藏车作为核心运输载体**,其市场走向成为众多投资者与物流企业关注的焦点。本文将从政策、需求、技术、竞争格局、成本与盈利五个维度,层层拆解“2017年冷藏车市场前景如何”这一核心疑问,并给出可落地的判断。

政策红利:国五排放与冷链“十三五”规划叠加
2017年1月1日起,**国五排放标准在全国轻型柴油车领域强制执行**,直接推高老旧冷藏车更新需求。与此同时,《冷链物流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》明确提出:到2020年,冷链流通率提高至30%以上,冷库容量新增1000万吨,**冷藏车保有量年均增速需保持20%左右**。政策组合拳下,2017年成为“换车大年”。
自问自答:政策到底能带来多少增量?
根据中物联冷链委测算,仅排放标准升级一项,就将在2017年释放约1.8万辆更新需求,占当年新增总量的35%。
需求侧:生鲜电商与医药冷链双轮驱动
2016年中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达913亿元,同比增长68.6%,**预计2017年将突破1300亿元**。高频、小批量、多温区的配送特征,让4.2米、7.6米中型冷藏车成为抢手货。
医药冷链同样不容小觑。2017年新版GSP(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》)全面落地,**疫苗、血液制品必须全程2~8℃运输**,带动温控精度±0.5℃的高端冷藏车需求激增。
亮点数据:

- 2017年医药冷链市场规模预计460亿元,增速25%;
- 生鲜电商平均客单价78元,每单需要1.3辆次冷藏车配送。
技术升级:从“会制冷”到“会算温度”
2017年的冷藏车不再是“铁箱子+冷机”的简单组合,**车联网温控系统**开始标配:
- 实时上传厢内6个探头温度数据,误差±0.1℃;
- 电子围栏+路径偏离报警,降低货损率至0.3%以下;
- 油耗监测模块帮助司机平均节油8%。
技术溢价直接体现在售价:搭载智能系统的6.8米冷藏车比传统车型贵2.3万元,但**一年节省的油费与货损即可回本**。
竞争格局:主机厂、冷机厂、改装厂的三国杀
2017年冷藏车产业链呈现“主机厂向上、冷机厂向下、改装厂抱团”的混战:
主机厂:一汽解放、东风商用推出原厂冷藏底盘,保修期延长至3年/30万公里,挤压传统改装厂空间。
冷机厂:开利、冷王推出“租赁+维保”套餐,按0.8元/公里收费,降低中小物流公司一次性投入。

改装厂:区域龙头如郑州红宇、镇江飞驰通过联合采购冷机与厢板,**将6.8米冷藏车改装成本拉低至14万元**。
成本与盈利:购车门槛下降,运营利润分化
2017年冷藏车TCO(总拥有成本)结构发生微妙变化:
| 成本项 | 2016年占比 | 2017年占比 | 变动原因 |
|---|---|---|---|
| 购车折旧 | 38% | 32% | 主机厂金融贴息0利率 |
| 燃油 | 28% | 25% | 车联网节油系统普及 |
| 冷机维保 | 12% | 15% | 环保制冷剂R404A涨价30% |
运营端出现**“二八定律”**:接入大型电商平台的车辆月均收入4.7万元,个体司机仅2.9万元。关键差异在于**返程货源组织能力**。
未来三年:从增量竞争到存量精耕
2017年只是起点。随着2020年冷链流通率目标逼近,**冷藏车市场将呈现三大趋势**:
- 新能源冷藏车试点:北京、深圳已开放路权,**电动物流车补贴上限达20万元/辆**;
- 二手车流通加速:车龄3~5年的国四冷藏车将下沉至三四线城市,预计交易量年增40%;
- 车后市场爆发:温控系统年维保费用约4500元/辆,202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亿元。
对于准备入局的玩家,2017年的窗口期在于**绑定头部生鲜平台或医药流通企业**,用稳定货源对冲初期折旧压力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