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摩托车销量继续攀升,全球市场规模已突破1200亿美元,中国、印度、东南亚三大板块贡献了七成增量。站在资本与消费双风口,很多人追问:摩托车市场前景如何?2024年值得投资吗?答案是——需求持续扩大、技术迭代加速、政策红利释放,当下正是布局窗口期。

全球需求为何逆势上扬?
疫情后“单人出行”概念深入人心,通勤半径缩短却要求效率提升,两轮车成为最优解。咨询公司Frost & Sullivan给出三组数据:
- 2023年全球燃油摩托车销量同比+9.2%,电动两轮+23.7%;
- 东南亚日均拥堵时长超2小时,摩托车通勤效率是汽车的2.8倍;
- 欧洲城市“15分钟生活圈”政策,直接带动125cc以下车型销量三年翻番。
简言之,刚需+效率+政策共同推高了天花板。
中国市场:换购潮与“大排”红利
国内经历十年“禁限摩”后,管理思路正从“一刀切”转向“精细化”。2023年西安、济南、温州等20余城放宽或取消禁摩令,直接刺激大排量(≥250cc)销量年增46%。
谁在买单?
90后、00后把摩托车视为“大玩具”,平均客单价从1.8万元跃升至4.3万元;同时35-45岁中产把大踏板、ADV当作“家庭第二辆车”,客单价更高。两大人群叠加,换购周期缩短至2.7年,远高于汽车的5.5年。
产业链机会
- 整车:春风、钱江、隆鑫大排量市占率超60%,但高端市场仍被本田、KTM占据,国产替代空间巨大。
- 零部件:电喷系统、T-BOX、ABS国产渗透率不足30%,技术壁垒高、毛利可达35%。
- 后市场:骑行装备、改装、俱乐部年复合增速25%,2025年规模将破千亿。
电动化:下一个千亿赛道
2024年,全球电动摩托车渗透率仅6%,但增速惊人。中国“新国标”过渡期结束,超标车强制淘汰,带来3000万辆存量替换需求。

技术路线之争:锂电 vs 钠电
锂电能量密度高,适合高端性能车;钠电成本低30%,在中低端通勤车优势明显。雅迪、九号已量产钠电车型,续航80km,售价下探至2999元,直接对标铅酸。
商业模式创新
- 车电分离:蔚来模式复制到两轮,电池月租59元,降低首次购车门槛30%。
- 换电网络:中国铁塔、哈喽换电已建成5万座换电柜,外卖骑手渗透率达70%。
- 智能化:GPS+4G+OTA成为标配,车辆数据反哺保险、金融,衍生收入占比可超15%。
投资风险与对策
任何高增长赛道都伴随波动,摩托车也不例外。
政策反复?
地方政府对“限摩”仍存博弈。对策:优先布局政策友好区域(如重庆、广东江门),并关注电动两轮合规红利。
价格战?
2023年行业平均毛利率18%,部分小厂已低于10%。对策:差异化定位,如专攻女性复古、越野赛事、高端定制等细分。
技术迭代过快?
钠电、氢燃料、固态电池路线并行。对策:模块化平台设计,保证动力系统可替换,降低沉没成本。

2024年入场指南
若计划今年切入,可遵循“三步走”:
- 选赛道:大排量玩乐车、电动通勤车、后市场服务,三选一深耕;
- 控节奏:先以轻资产模式(代理、加盟、云工厂)验证需求,再重投入;
- 抢人才:传统车企+互联网+机车KOL跨界组合,快速补齐品牌与流量短板。
一句话总结:摩托车不再是夕阳产业,而是“两轮新消费”时代的黄金入口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