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筑行业还能赚钱吗?
能,但前提是必须抓住绿色转型、数字化升级与区域深耕三大红利,否则将被市场快速淘汰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一、政策红利:碳中和与基建投资双轮驱动
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国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要从50%提升到80%,**这意味着每年新增约20亿㎡的绿色订单**。与此同时,国家每年投入超4万亿用于新基建、城市更新、保障房,**建筑企业只要拿到其中0.1%的份额,年营收即可突破40亿元**。
二、市场分化:谁在赚钱?谁在亏钱?
1. 赚钱的三种典型画像
- **区域龙头**:深耕长三角、粤港澳,掌握政府资源,毛利率稳定在12%以上。
- **专精特新**:专注装配式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,订单溢价可达20%。
- **EPC总包转型者**:从施工转向“设计+融资+运维”,现金流周期缩短30%。
2. 亏钱的三大陷阱
- 盲目跨省扩张:管理半径超过500公里,成本飙升15%。
- 低价抢PPP:回款周期拉长至5年以上,利息吞噬利润。
- 忽视资质升级:没有特级资质,连投标资格都没有。
三、技术拐点:BIM+装配式+光伏一体化
为什么同样的住宅项目,有的企业能赚300元/㎡,有的只能赚80元/㎡?
答案在于技术组合:
- **BIM正向设计**:减少90%的图纸错误,材料浪费降低8%。
- **装配式率≥50%**:现场人工减少40%,工期缩短1/3。
- **BIPV光伏屋顶**:每㎡年发电120度,25年收益可覆盖屋顶成本。
四、资金破局:从“垫资施工”到“REITs退出”
传统模式下,建筑企业垫资比例高达30%,一旦甲方延迟结算,资金链瞬间断裂。
新解法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**基建REITs**:把已运营的保障房、产业园打包上市,**提前回笼70%资金**。
- **供应链金融**:以核心企业信用为担保,融资成本从12%降到6%。
- **绿色债券**:发行利率比同期贷款低50个基点,且审批速度提升一倍。
五、人才升级:项目经理的“第二曲线”
未来五年,**懂碳排放计算的项目经理薪资将比普通经理高50%**。企业如何快速培养?
内部路径:
- 与高校共建“碳管理”微专业,6个月拿证。
- 设立“数字孪生工作室”,让老员工用游戏化方式学BIM。
- 推行“项目跟投”制度,让骨干分享绿色溢价收益。
六、区域机会:下沉市场的“隐形金矿”
当一二线城市竞争白热化时,**县域城市更新正释放万亿级需求**。
典型案例:
- 浙江某县:政府用“未来社区”概念打包老旧街区改造,EPC企业拿到15年运营权。
- 四川某镇:整县推进屋顶光伏,建筑公司从施工方变身能源服务商,IRR高达18%。
七、风险预警:2025年的三大灰犀牛
1. **资质大考**:2025年起,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将实行“动态核查”,**人员社保、业绩真实性联网比对**,造假企业直接降级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2. **碳关税**:欧盟CBAM试点范围扩大至水泥、钢铁,**出口型建筑部品企业成本增加10%-20%**。
3. **劳动力断层**:30岁以下建筑工人占比不足15%,**日薪500元仍招不到人**,倒逼企业加速机器换人。
八、行动清单:中小建筑企业的生存攻略
立即要做的三件事:
- 用3个月完成**绿色建材供应链替换**,锁定未来5年最低价。
- 与地方国企成立**SPV公司**,共享资质与融资通道。
- 申请**省级技术中心**,每年可获200万-800万研发补贴。
未来一年要布局的两条线:
- 在**RCEP成员国**设立装配式工厂,规避贸易壁垒。
- 开发**建筑碳资产管理系统**,为业主提供碳交易增值服务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