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PPP?为什么它会成为基建投融资的“新宠”?
PPP(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)直译为“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”,指公共部门与民营资本通过长期合同共同提供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。它之所以被热捧,核心在于缓解财政压力、提升运营效率、分散风险。过去十年,全球PPP项目总额已突破6万亿美元,中国更是以超16万亿元的项目储备量稳居亚太第一。

政策风向:从“野蛮生长”到“精耕细作”
中央层面如何定调?
2023年11月,财政部发布《关于进一步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(PPP)规范发展的意见》,明确“优先支持民生短板领域,严控政府支出责任红线”。这意味着:
- 负面清单管理:商业地产、纯产业招商等项目被剔除;
- 财政承受能力论证:每年PPP支出不得超过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0%;
- 绩效考核挂钩:付费与服务质量、运营效率直接绑定。
地方政府的“两难”与破局
问:土地财政降温后,地方政府靠什么吸引社会资本? 答:用“资源+市场”组合拳。例如成都将轨道交通TOD项目与周边土地开发权打包,社会资本获得物业租售收益,政府则减少补贴30%。
行业赛道:哪些领域将爆发式增长?
| 领域 | 驱动因素 | 典型案例 |
|---|---|---|
| 智慧停车 | 城市车位缺口8000万+,AIoT技术成熟 | 深圳龙岗区“5G+立体车库”项目,社会资本投资回收期缩短至6年 |
| 县域冷链物流 | 乡村振兴政策补贴,生鲜电商渗透率提升 | 山东寿光“田头冷库+冷链卡班”模式,农民损耗率从25%降至8% |
| 光伏+储能 | 整县推进政策,绿电交易溢价 | 浙江嵊州“党政机关屋顶光伏”项目,社会资本通过售电+碳交易获利 |
资本图谱:谁在悄悄布局?
央企:从“施工队”到“运营商”
中国建筑、中国交建等巨头正转型“投建营一体化”,2023年中标PPP项目里,有67%包含10年以上运营期。他们看中的不是施工利润,而是稳定现金流。
险资:长钱匹配长资产
问:为何中国人寿、平安资管频繁举牌PPP股权? 答:PPP项目平均IRR(内部收益率)6%-8%,与保险资金负债久期高度匹配。苏州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REITs发行时,险资认购占比达45%。
外资:从观望到试水
新版《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》将智慧城市、海绵城市纳入PPP鼓励类,2024年1月,法国苏伊士集团联合上海城投中标成都地下综合管廊项目,外资持股首次突破50%。

风险暗礁:三大“致命伤”如何规避?
1. 政府付费延迟
解决方案:将付费纳入中期财政规划,并设立PPP专项资金池。安徽合肥的做法是:由市财政每年按项目投资额1%提取准备金,违约时先行垫付。
2. 需求预测失真
案例警示:某地级市湿地公园项目,游客量预测200万人次/年,实际不足30万。社会资本自救方案:植入研学基地、房车营地等二次消费场景,第三年即扭亏。
3. 合同再谈判僵局
国际经验:英国PF2合同设置“经济平衡条款”,当法律变更导致成本超支15%以上时,可启动再谈判,避免项目烂尾。
技术变量:数字化如何重塑PPP?
区块链:深圳已试点“PPP项目链”,将合同条款、付款节点、绩效考核上链,实现穿透式监管,政府审计效率提升70%。
AI预测:杭州地铁利用客流大数据动态调整社会资本的可行性缺口补助,每年节省财政补贴约1.2亿元。

未来十年:PPP的四种可能终局
- REITs全面爆发:基础设施公募REITs扩容至水利、新基建,PPP项目退出渠道彻底打通;
- 城市运营商崛起:类似“万科城市”的PPP轻资产模式,社会资本从项目公司升级为区域综合服务商;
- 碳资产变现:垃圾焚烧、光伏等PPP项目通过CCER交易获得额外收益,IRR有望提高2-3个百分点;
- 国际规则输出: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复制中国PPP经验,央企带资出海,2025年海外PPP订单或超300亿美元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