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动行业现状:谁在领跑?谁在掉队?
全球制动系统市场被博世、大陆、采埃孚三大巨头占据超六成份额,**中国本土厂商正从“跟随”转向“并跑”**。2023年国内盘式制动器渗透率已达78%,但电子驻车EPB在10万元以下车型的装配率仍不足30%,**价格敏感区间成为突破口**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制动前景怎么样?核心驱动力拆解
制动行业未来五年趋势由四条主线牵引:
- 新能源化:电动车取消真空助力器,催生One-Box集成方案需求,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。
- 智能化:L3级以上自动驾驶需冗余制动系统,**双电机+双液压回路**成为主流架构。
- 轻量化:铝制卡钳+碳纤维刹车盘组合减重40%,但成本需下降60%才能普及。
- 软件定义:制动控制算法OTA升级频率从年缩短至季度,**软件授权费占比将超硬件毛利**。
技术路线之争:EMB会取代EHB吗?
目前乘用车仍以EHB(电液混合)为主,但**EMB(全电制动)在商用车领域已小规模验证**。关键差异在于:
| 维度 | EHB | EMB |
|---|---|---|
| 响应时间 | 120-150ms | 90ms以内 |
| 失效备份 | 液压冗余 | 需独立电源 |
| 成本 | 800-1200元/轴 | 2000元+/轴 |
**2027年EMB成本有望下探至1500元**,届时在高端车型渗透率或达25%。
供应链重构:国产替代的三大卡点
1. **电磁阀精度**:博世第五代阀体公差控制在2μm,国内厂商仍停留在5μm级;
2. **芯片断供**:英飞凌TC系列MCU占据90%份额,**地平线征程3已实现车规级替代**;
3. **测试标准**:国内缺乏-40℃至120℃的连续工况验证体系,导致主机厂认证周期延长6个月。
用户痛点:为什么新能源车更爱“点头”?
电动车因能量回收介入突兀,**制动俯仰角比燃油车大35%**。解决方案正在分层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初级:通过**CRBS(协作式回收)**标定优化,成本增加50元;
- 进阶:采用**线控转向+主动悬架**联动,但需域控制器算力≥30k DMIPS;
- 终极:**预填充制动系统**提前建压,可将制动距离缩短2-3米。
政策暗线:碳关税如何改变游戏规则?
欧盟CBAM(碳边境税)2026年覆盖制动盘,**每吨铸铁件增加成本480欧元**。国内厂商三条应对路径:
- 短期:采购绿电铝锭,碳足迹降低60%;
- 中期:布局**氢能还原铁**技术,宝钢已试验成功;
- 长期:建立**制动系统全生命周期碳账本**,对接欧盟PEF标准。
投资窗口:哪些细分赛道值得押注?
根据高工智能汽车数据,**2024年制动赛道融资热点集中在**:
- 智能冗余制动模块(单笔融资超5亿元)
- 车规级线性电磁阀(毛利率高达55%)
- 碳化硅制动逆变器(与电驱系统复用)
值得注意的是,**商用车AEB强制安装政策**将在2025年落地,带来80万套年增量需求。
终极问答:未来五年制动行业会被颠覆吗?
答案是否定的。**制动系统的安全属性决定了渐进式创新才是主旋律**,但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:
- 从“机械件”转向“数据服务”——**制动行为数据包年订阅**已出现在蔚来ET7选装清单;
- 从“被动安全”到“主动预防”——**制动系统与高精地图协同**可提前300米识别下坡路段;
- 从“单车智能”到“车路协同”——**V2X制动指令**在无锡车联网先导区测试降低追尾事故37%。
这场变革中,**掌握软件算法与车规芯片的跨界玩家**将掌握定价权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