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当下市场温度:估值、情绪与政策三维扫描
很多投资者问:中国股市现在还能买吗?答案并不简单,需要把估值、情绪与政策三把尺子同时放到桌面上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估值层面:沪深300滚动市盈率约11倍,低于过去十年均值13.8倍,位于历史25%分位;创业板指PE约30倍,接近2018年底部区域。
- 情绪层面:两市融资余额跌破1.5万亿,回到2020年7月水平;新基金发行连续三月低于500亿份,散户开户数环比下滑30%。
- 政策层面:7月政治局会议罕见提出“活跃资本市场”,随后降低印花税、收紧IPO、鼓励分红回购组合拳密集落地。
二、宏观经济底牌:复苏成色与盈利拐点
未来三年走势如何,首先取决于企业盈利能否走出低谷。
1. 库存周期走到哪一步?
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速已降至1.6%,接近历史底部区间;PPI连续三月环比回升,显示主动去库存进入尾声,**补库存有望在四季度启动**。
2. 哪些行业率先盈利反转?
通过拆解中报预告,发现三条线索:
- 消费电子:全球手机链库存已降至健康水位,苹果新机备货拉动芯片、模组订单。
- 电力运营:煤价下行+电价上浮,火电企业二季度盈利同比翻倍。
- 新能源车中游:碳酸锂价格跌至25万元/吨,电池厂商毛利率触底回升。
三、资金面拼图:外资、公募与“国家队”动向
市场不缺钱,缺的是信心。拆解三类主力资金的最新动向,有助于判断底部有效性。
- 北向资金:8月净流出近900亿后,9月首周回流150亿,重点加仓白酒、保险、半导体。
- 主动偏股基金:二季度末仓位降至83%,处于2019年以来低位,**潜在加仓空间约2000亿**。
- 中央汇金:时隔八年再度增持四大行,释放“政策底”信号;参考2015年经验,后续ETF申购规模可能扩大。
四、风险清单:地产、汇率与地缘政治
任何看多逻辑都必须正视三大灰犀牛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1. 地产销售何时企稳?
百强房企8月销售额同比下降34%,但环比降幅收窄;一线城市“认房不认贷”落地后,带看量回升40%,**政策底向市场底传导需要两个季度**。
2. 人民币汇率破7.3后怎么走?
央行通过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、收紧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等手段维稳;中美利差倒挂幅度接近150bp,**短期仍有贬值压力,但7.5或是极限位**。
3. 地缘政治如何定价?
科技制裁清单扩大导致半导体板块波动加剧;参考2019年经验,**情绪冲击通常在一周内消化,中长期看国产替代加速**。
五、未来三年情景推演:慢牛、震荡还是深调?
基于盈利、估值与政策三大变量,构建三种情景:
情景 | 盈利增速 | 估值扩张 | 沪深300目标位 |
---|---|---|---|
乐观 | 2024-2026年CAGR 12% | PE回升至14倍 | 5200点 |
中性 | CAGR 8% | PE维持12倍 | 4500点 |
悲观 | CAGR 5% | PE跌至10倍 | 3500点 |
当前指数3900点,**中性情景下仍有15%空间,悲观情景下行风险约10%**,风险收益比具备吸引力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六、实战策略:仓位、行业与工具
落实到操作层面,回答三个关键问题。
1. 现在该几成仓?
采用“风险预算”模型:假设最大回撤容忍度15%,历史数据显示沪深300年化波动约22%,**建议权益仓位控制在65%左右**,剩余仓位配置短债或货币基金。
2. 哪些细分赛道值得重点布局?
- 高股息防御:运营商、煤炭、水电,股息率5%以上提供安全垫。
- 顺周期成长:半导体设备、工业自动化,受益于补库存+国产替代。
- 消费修复:白酒、免税、医疗服务,估值消化两年后的性价比凸显。
3. 用什么工具参与?
普通投资者可优先选择:
- 沪深300ETF+行业ETF组合:降低个股黑天鹅风险。
- 封闭式基金折价套利:当前多只科创封基折价超10%,提供额外安全垫。
- 可转债打新:9月上市首日平均涨幅30%,无市值门槛适合现金管理。
七、投资者行为指南:如何避免“底部割肉”
历史数据显示,**主动基金投资者过去十年平均收益仅2.8%,远低于基金本身9.2%的年化回报**,差距来自追涨杀跌。三个动作可显著改善收益:
- 设定“再平衡纪律”:权益仓位每偏离目标5%即强制调仓。
- 采用“定投+单笔”:存量资金分12个月定投,新增资金逢跌单笔加仓。
- 建立“观察清单”:提前研究20只优质公司,等待恐慌性杀跌时出手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