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策红利还能持续多久?
- **全球碳中和时间表**:欧盟2035禁售燃油车、美国IRA法案补贴、中国“双积分”持续升级,三大市场已把电动车渗透率目标锁定在50%以上。 - **地方补贴转向补链**:过去“补车”现在“补芯补桩”,意味着**中游电池、上游锂镍、下游充换电**仍是政策倾斜重点。 - **风险提醒**:一旦渗透率逼近临界点,补贴退坡速度可能快于预期,2025年前后或出现“政策真空期”。 ---产业链利润究竟被谁赚走了?
自问:整车厂、电池厂、材料厂,谁的护城河更深? 自答: 1. **资源端**(锂、镍、钴)> 2. **电池端**(磷酸铁锂、高镍三元)> 3. **整车端**(品牌溢价+软件收费)。 - **锂盐价格**从2020年4万/吨飙至2022年60万/吨,上游矿山毛利率一度超过70%,而整车厂却在盈亏线上挣扎。 - **电池龙头**通过纵向布局锂矿、横向扩张储能,锁定20%以上净利;中小PACK厂则沦为代工厂,毛利不足10%。 - **整车新势力**靠软件订阅(FSD、NOP)打开二次盈利通道,但前提是销量必须迈过30万辆生死线。 ---技术路线之争:三元、铁锂、钠离子谁主沉浮?
- **磷酸铁锂**凭借成本优势已占国内装机量六成,但能量密度逼近理论上限,高端车型仍需高镍三元。 - **钠离子电池**2023年进入量产元年,理论上成本下降30%,适合两轮车、储能,对锂价形成“天花板效应”。 - **固态电池**被视作终极方案,丰田、宁德时代规划2027—2030年量产,能量密度可达400Wh/kg,但**工艺良率与成本**仍是拦路虎。 - **投资者应对**: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技术篮子里,**关注设备端(干法电极、叠片机)和材料端(固态电解质、硅碳负极)**的交叉机会。 ---估值高不高?用三把尺子量一量
- **市销率(PS)**:全球整车平均PS 1.5倍,特斯拉5倍,比亚迪3倍,蔚来、小鹏仍在8倍以上;**高增速可以消化高PS,但增速一旦跌破30%,杀估值会非常惨烈**。 - **市研率(PR&D)**:电池龙头研发费用率保持在6%—8%,远高于传统汽车零部件的3%,**高研发投入是护城河也是利润杀手**。 - **现金流贴现(DCF)**:假设2030年全球电动车销量4500万辆、单车净利5000元,对应产业链自由现金流约2250亿美元,按8%折现率倒推,当前板块整体溢价20%—30%,**不算泡沫但缺乏安全边际**。 ---普通人如何低门槛参与?
- **指数基金**: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(399976)覆盖锂矿、电池、整车,波动大但弹性足,适合定投。 - **可转债**:多家电池材料公司发行转债,票息低但转股溢价率<20%,**进可攻退可守**。 - **港股通**:上游赣锋锂业、天齐锂业H股较A股折价20%—40%,**估值洼地明显**。 - **一级市场**:充电桩、换电站、电池回收项目仍处早期,**单笔金额高、退出周期长**,适合机构或高净值人群。 ---2024—2026年关键变量清单
- **美国大选结果**:共和党若上台,IRA补贴可能缩水,特斯拉、福特受益最大。 - **中国地方债化解进度**:城投平台是充换电基础设施最大甲方,**债务延期将直接拖慢建设节奏**。 - **欧洲能源价格**:若天然气再度飙涨,家庭电价突破0.4欧元/kWh,**插混销量可能反超纯电**。 - **技术黑天鹅**:一旦固态电池良率突破90%,现有液态电池产能将面临**一次性减值风险**。 ---给不同风险偏好的三条路径
- **保守型**:持有电池ETF+公用事业级充电运营商,吃分红+政策托底。 - **平衡型**:30%上游锂矿龙头+40%中游隔膜/电解液+30%整车白马,**对冲价格波动**。 - **激进型**:押注钠离子、固态电池、4680大圆柱等前沿技术的设备公司,**十倍股摇篮也是归零高发地**。 ---写在最后的冷思考
电动车赛道像一列高速列车,政策是轨道,技术是引擎,资本是燃料。列车不会停,但**每一节车厢的乘客都有可能在急转弯时被甩出去**。真正的机会不在“是否上车”,而在“坐对车厢”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