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学旅游为何突然走红?
疫情后,家长对“课堂外教育”的需求井喷,叠加素质教育政策落地,研学旅游从“小众选修”变成“刚需”。2023年国内研学人次突破480万,市场规模达千亿元级,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0%以上。

政策红利到底有多大?
教育部等11部门连续发文,把研学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,并明确“每学年不少于2次、每次不少于2天”的刚性指标。地方政府跟进补贴:
- 上海:每人每天最高补贴200元
- 四川:对5A级研学基地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
- 广东:将研学费用纳入课后服务收费范围
谁在买单?消费画像拆解
问:到底是家长掏钱还是学校统一付费? 答:目前70%订单由家长自主付费,学校统一采购仅占30%,但后者增速更快。 核心人群特征:
- 年龄:小学生家长占55%,初中生家长占32%
- 城市:一线、新一线合计占比68%
- 客单价:2日营人均1200—1800元,6日长线营人均5000—8000元
产品升级:从“景点打卡”到“项目制学习”
传统“名校参观+博物馆拍照”已无法满足需求,2024年流行三种新形态:
- PBL研学营:以“解决敦煌壁画褪色问题”为主题,学生需完成实验报告并路演。
- 职业场景沉浸:在航天基地扮演工程师,用SolidWorks设计卫星部件。
- 乡村振兴课题:调研古村落空心化,输出文旅策划书并被当地采纳。
科技如何重构研学体验?
问:AR、AI这些黑科技是噱头还是真有用? 答:头部机构已把技术变成“生产力”。
- AR实景解谜:在故宫扫描屋脊兽,触发隐藏剧情,完成历史任务。
- AI成长报告:通过可穿戴设备采集学生协作、领导力数据,自动生成个性化评估。
- 数字孪生实验室:在沙漠研学中模拟不同植被覆盖率对水土流失的影响。
供应链暗战:基地、导师、安全谁更关键?
1. 基地认证:教育部已公布622家国家级研学基地,但优质资源仍稀缺,热门营地需提前半年预订。 2. 导师门槛:持“研学旅行指导师”资格证者不足3万人,985高校毕业生成争抢对象,日薪可达千元。 3. 安全体系:头部机构采用“1:5师生比+北斗定位+专属保险”,单次活动保费成本上涨40%,但退团率下降60%。

盈利模型:如何从“一次性生意”到“可持续复购”?
问:研学是不是“割韭菜”? 答:复购率超过45%的机构都解决了三个痛点:
- 会员制:年费3999元可兑换4次短线+1次长线,家长决策成本降低。
- 成果可视化:结营时颁发可写入升学档案的“能力证书”,增强价值感。
- 社群运营:建立家长私域群,定期分享教育干货,带动转介绍。
未来三年三大预判
1. 下沉市场爆发:三四线城市研学渗透率不足10%,2026年或贡献40%增量。 2. 学科融合深化:将出现“研学+奥数”“研学+大语文”等细分赛道,与教培机构深度捆绑。 3. 国际化重启:新加坡、日本研学签证快速通道已开放,预计2025年出境研学规模恢复至2019年水平。
入场者如何避坑?
问:中小机构还有机会吗? 答:避开红海,做“小而美”:
- 聚焦垂直主题:如“长江江豚保护科考营”,3天收费3500元仍爆满。
- 绑定区域特色:贵州天眼FAST研学,依托独家科研资源建立壁垒。
- 采用轻资产模式:与基地分成合作,降低前期投入,现金流更健康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