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IVD?为什么它突然成为资本与政策双重焦点?
**体外诊断(In Vitro Diagnostic, IVD)**指在人体之外,通过对人体样本(血液、体液、组织等)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的产品和服务。 自问自答:为什么IVD突然火了? - 全球老龄化+慢病高发,检测需求激增 - 精准医疗、个性化用药倒逼检测前置 - 新冠疫情把PCR、抗原检测推到大众视野,**“检测”概念完成全民教育** ---市场规模:现在多大?未来还能翻几倍?
**全球**:2023年约1180亿美元,2030年预计突破1600亿美元,复合增速5.5%。 **中国**:2023年约1700亿人民币,2030年有望突破3500亿人民币,复合增速11%。 自问自答:为什么中国增速是全球两倍? - 医保控费背景下,**“早筛早诊”**性价比远高于后期治疗 - 分级诊疗落地,基层医院检测设备空白正在被填补 - 政策端:国家“千县工程”+贴息贷款更新医疗设备,**直接刺激采购需求** ---技术迭代:哪些细分赛道最具爆发力?
### 1. 分子诊断:基因测序成本“跳水”带来的连锁反应 - **高通量测序(NGS)**单次全基因组成本已跌破600美元,肿瘤早筛、遗传病携带者筛查进入商业化拐点 - **数字PCR**在MRD(微小残留病灶)监测中灵敏度可达0.001%,正替代传统qPCR ### 2. 化学发光:国产替代“最后一块堡垒” - 进口品牌仍占70%份额,但**磁微粒发光平台**国产试剂性能差距缩小至5%以内 - 带量采购从安徽、江西扩散到全国,**价格降幅30%-50%,规模换利润时代到来** ### 3. POCT(即时检测):从“可选项”到“必选项” - **微流控芯片**把检验科浓缩到一张卡片,心梗三项检测15分钟出结果 - 居家自检场景打开:幽门螺杆菌、HPV、流感三联检已拿到NMPA居家许可 ---政策与支付:医保、集采、LDT三条红线如何穿越?
- **医保**:DRG/DIP付费下,检验科从“利润中心”变“成本中心”,**医院倾向外包给ICL(第三方医学检验)** - **集采**:化学发光、凝血、生化已纳入省级联盟,**企业必须回答“成本-渠道-服务”新三角** - **LDT(实验室自建项目)**: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杭州四地试点,**肿瘤NGS、罕见病检测率先松绑**,但质控标准趋严 ---资本视角:一级市场降温,二级市场分化,钱往哪里走?
- **一级市场**:2023年IVD赛道融资总额同比下降42%,**但分子诊断、上游原料、微流控芯片仍获高估值** - **二级市场**: - 头部企业(迈瑞、万孚、新产业)PE回落至25-30倍,**业绩增速20%+匹配合理估值** - 新冠受益股(九安、热景)利润断崖,**市场开始区分“疫情红利”与“刚需增长”** ---出海机会:新兴市场与欧美法规红利如何平衡?
- **新兴市场**: - 东南亚人均IVD支出仅5美元/年,**是中国2010年水平**,渠道分散但增长快 - 本地化注册+价格优势,**国产化学发光、生化试剂复制中国十年前的进口替代路径** - **欧美**: - FDA对新冠抗原的EUA(紧急使用授权)通道关闭,**但CLIA豁免实验室需求仍在** - IVDR法规2025年全面落地,**技术文档、临床证据要求提升,中小厂商面临出清** ---未来五年,企业必须回答的三个灵魂拷问
1. **技术路线押注**: - 继续深耕化学发光国产替代,还是All in分子诊断? - **答案:双轮驱动,发光赚现金流,分子博估值** 2. **渠道选择**: - 直销、分销、ICL外包,哪种模式在DRG时代更可持续? - **答案:ICL外包增速>30%,但直销可锁定高端医院粘性** 3. **国际化节奏**: - 先拿下东南亚注册证,还是直接啃欧盟CE IVDR? - **答案:东南亚做规模,欧盟树品牌,两条腿走路** ---写在最后:IVD不是“下一个风口”,而是“医疗基础设施”
当检测成为诊疗前置条件,IVD就从“可选消费”变成“必选基建”。**谁能把成本降到极致、把渠道扎到基层、把数据沉淀成平台,谁就能穿越周期。**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