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出租车行业整体概况: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夹击
2017年,出租车行业正处于“冰火两重天”的节点。一方面,网约车新政落地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一线城市要求司机“本地户籍+本地牌照”,瞬间抬高准入门槛;另一方面,传统巡游出租车牌照价格从高峰期的80万元跌至40万元以下,**“铁饭碗”不再保值**。这一年,全国出租车日均订单量同比下滑12%,而网约车日订单突破2000万单,**市场份额首次超越传统出租车**。

出租车司机真实收入:2017年到底还能不能赚钱?
成本结构大解剖
- **份子钱**:一线城市每月仍需缴纳7000-9000元,占司机毛收入的35%-40%
- **油费**:92号油价全年均价6.3元/升,比2016年上涨8%,单日油费增加20-30元
- **平台抽成**:滴滴快车抽成20%-30%,司机到手收入比传统出租车低15%左右
收入对比:巡游车VS网约车
类型 | 日均流水 | 净收入(扣除成本) |
---|---|---|
传统巡游车 | 450-550元 | 180-220元 |
合规网约车 | 400-500元 | 200-250元 |
黑车(非合规) | 300-400元 | 250-300元(高风险) |
**结论**:2017年单纯靠开出租车养家糊口尚可,但想月入过万必须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,且需承担车辆折旧风险。
政策风向标:2017年哪些城市在“救”出租车?
当年全国有23个城市出台出租车改革方案,**核心动作集中在三方面**:
- 降低份子钱:杭州试点“动态调整”,份子钱与营收挂钩,最高降幅达20%
- 放开牌照:武汉新增1.5万个出租车指标,全部面向市场公开拍卖,打破垄断
- 融合派单:深圳要求所有出租车接入“深圳出租”平台,实现“扬招+网约”双轨接单
技术冲击波:2017年出租车行业的三大“黑天鹅”
1. 新能源出租车突袭
北京当年新增6000辆纯电动出租车,**每公里运营成本从0.8元降至0.3元**。但充电桩不足导致司机日均少跑3-4单,**“省下的油钱抵不上少赚的流水”**。
2. 共享单车截流
摩拜、ofo在二三线城市投放量激增,**3公里以内出租车订单减少30%**。成都司机反映:“以前春熙路短途单排队接,现在乘客直接扫码骑车走了。”
3. 无人驾驶路测
百度Apollo在乌镇试运营无人驾驶出租车,虽然仅限封闭园区,但**“司机将被取代”的恐慌开始蔓延**。当年出租车司机考证人数同比下降18%。

自救指南:2017年出租车司机的转型样本
案例一:北京“的哥”老周的双线作战
老周把白班出租车交给儿子开,自己晚上跑滴滴优享。**“份子钱降了800块,加上夜班补贴,一个月多赚3000”**。他的秘诀是**固定蹲守三里屯,用两个手机同时接单**。
案例二:杭州女司机阿芳的“服务升级”
阿芳自费安装车载WiFi、手机充电线,**五星好评率98%**。她总结:“现在乘客不缺车,缺的是干净、会聊天的司机。”
案例三:深圳“的哥”转型车队队长
老张联合20个司机成立“出租车联盟”,**统一对接企业包车业务**,每月固定收入比跑散单高40%。
未来预判:2017年之后的出租车会消失吗?
答案是否定的。但**行业将呈现“哑铃型”分化**:
- 高端化:奔驰E级出租车进驻上海虹桥,机场订单溢价50%
- 区域化:三四线城市网约车渗透率低,传统出租车仍是主力
- 数据化:广州试点“热力图调度”,空驶率从35%降至22%
2017年只是出租车行业转型的“阵痛期”,**活下来的人将在2018年迎来政策补贴窗口期**——当年财政部明确对新能源出租车给予每辆3万元运营补助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