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塑料行业整体走势:需求回暖还是泡沫再现?
2016年底,多数机构给出的预测是“温和复苏”。进入2017,**下游包装、汽车、家电三大板块订单量同比提升8%—12%**,带动通用塑料PE、PP开工率从72%爬升到81%。然而,**原料端原油与煤炭价差拉大**,让成本支撑出现分化:油头装置盈利改善,煤头装置利润被压缩。于是,行业内部出现“东边日出西边雨”的结构性行情。

塑料价格还会上涨吗?关键看四条逻辑链
1. 原油:OPEC减产协议能否落地?
2016年11月底,OPEC达成减产120万桶/日的协议,WTI从45美元/桶一路摸到55美元。**如果2017上半年执行率高于80%,PE、PVC等油头产品成本将抬升600—800元/吨**;反之,若美国页岩油快速复产,油价重回45美元区间,塑料上涨动力将瞬间消失。
2. 煤制烯烃:新产能投放节奏
2017计划投产的煤制PE、PP装置名义产能超过300万吨,**但真正能形成有效供给的预计只有60%**。原因在于:
- 环保核查趋严,内蒙古、陕西多套装置被要求追加脱硫脱硝投资;
- 资金紧张,部分民营企业延后试车。
3. 进口废料:政策收紧带来的缺口
2017年2月,环保部发布《关于调整进口废物管理目录的公告》,**生活源废塑料类进口批文大幅缩减**。国内再生料供应缺口约150万吨,**原生料替代需求随之增加3%—5%**,对价格形成托底。
4. 下游补库:旺季与环保错峰的博弈
3—5月是传统农膜、包装膜备货旺季,**社会库存天数通常从35天降到20天**。但2017年华北地区首次实行“采暖季结束后继续限产15天”的新规,**下游工厂集中补库时间被迫提前,短期需求脉冲式放大**,塑料价格容易出现“淡季不淡”的跳涨。
区域市场扫描:华东、华南、华北谁更抗跌?
华东:金融属性最强,波动放大器
上海、宁波两大期货交割库容超过40万吨,**期现套利商占比高达35%**。当原油夜盘拉升时,**次日华东现货报价往往高开100—150元/吨**,成为行情风向标。

华南:出口导向,对汇率敏感
广东地区塑料制品出口份额占全国38%,**人民币每贬值1%,下游订单利润提升0.6个百分点**,带动原料采购量增加2%左右。2017年若美元继续走强,华南市场将成为需求端最活跃的区域。
华北:环保高压下的供需双杀
京津冀及周边28城市执行大气治理攻坚方案,**塑料下游中小工厂开工率一度跌破50%**。但与此同时,**本地煤制烯烃装置也被限产30%**,供需同步收缩,价格反而呈现“缩量上涨”的畸形走势。
企业应对策略:如何在震荡市中锁定利润?
上游炼化企业:提前预售+库存套保
中石化、中煤等企业普遍采用“**当月产量下月预售**”模式,同时在期货盘面卖出套保,**将毛利锁定在800—1000元/吨区间**,避免油价急涨急跌带来的利润回吐。
中游贸易商:基差交易替代单边囤货
传统“赌行情”模式风险剧增,**华东大型贸易商转向“期货贴水100元时买入现货,升水50元时平仓”的基差策略**,年化收益率稳定在12%—15%,远低于过去单边囤货30%的暴利,但资金回撤可控。
下游制品厂:远期点价+原料替代
面对原料波动,**广东某上市薄膜企业与供应商签订“点价权”协议**,可在未来3个月内任一时点按期货价格+升贴水结算;同时,**在配方中增加10%茂金属弹性体替代部分LDPE**,每吨成本下降400元。

未来三年塑料行业的三大悬念
悬念一:禁塑令会不会全面铺开?
2017年1月,联合国环境大会通过“海洋塑料垃圾治理路线图”,**全球已有15个国家宣布一次性塑料禁令**。若中国在2020年前将塑料袋征收环保税,**PE需求可能减少120万吨/年**,行业格局将重新洗牌。
悬念二:可降解塑料何时突破成本瓶颈?
PLA、PHA等生物基材料价格仍比传统塑料高2—3倍,**核心瓶颈在于乳酸单体纯度不足导致聚合效率低**。一旦发酵工艺突破,**成本有望降至1.2万元/吨以下**,届时将打开千亿级替代市场。
悬念三:智能制造能否压缩流通环节?
阿里巴巴“1688工业品牌站”上线后,**塑料原料线上交易占比从5%提升到18%**,传统“厂家—一级代理—二级分销—工厂”四级渠道被压缩为“厂家—平台—工厂”。**每吨物流与资金成本节省80—100元**,中小制品厂成为最大受益者。
站在2017年中回望,塑料行业既享受了需求回暖的甜蜜,也承受着环保高压与成本波动的阵痛。**价格还会上涨吗?答案是:短期看原油与补库节奏,中期看产能与政策,长期看技术替代与商业模式**。只有提前布局期货套保、环保升级、渠道扁平化的企业,才能在下一轮洗牌中活下来,并且活得更好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