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医药市场到底有多大?
根据IQVIA最新报告,2023年全球处方药市场规模已突破1.48万亿美元,预计2027年将逼近1.85万亿美元。其中,生物药贡献了近40%的增量,而中国市场以9.6%的年复合增长率领跑全球。

政策红利如何重塑中国医药版图?
带量采购进入“提质扩面”阶段
第九批集采平均降价58%,但规则更温和:对创新药设置1.8倍熔断线,避免“唯低价是取”。企业开始转向差异化适应症申报,如恒瑞的PD-1新适应症获批后,院外市场销量反增210%。
医保谈判的“隐形门槛”
2023年医保目录调整显示:CAR-T疗法虽降价至120万元/针,但需承诺治疗中心覆盖率≥50%。这倒逼企业自建细胞治疗冷链网络,药明巨诺为此投入3.2亿元升级物流体系。
哪些赛道正在爆发?
GLP-1减肥药:从“小众”到“千亿”
诺德诺德的司美格鲁肽2023年全球销售额达145亿美元,中国仿制药申报量激增400%。但国内企业面临专利悬崖挑战:原研专利2026年到期,华东医药已提前布局口服剂型临床III期。
ADC药物:下一个PD-1?
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上市两年销售额破20亿元,其秘诀在于:差异化靶点(HER2低表达)+自建生产(产能利用率超90%)。2024年预计将有15款国产ADC进入III期临床。
中药创新药的“逆袭”
2023年获批的7个中药新药中,5个基于人用经验豁免II期临床。以岭药业的连花清咳片通过真实世界研究,将研发周期缩短至28个月,成本降低45%。

资本寒冬下的生存法则
Biotech如何“过冬”?
2023年生物医药融资额同比下降63%,但license-out交易逆势增长:百济神州将PD-1海外权益授权给诺华,首付6.5亿美元。关键策略是:保留中国市场权益+分阶段付款。
传统药企的转型样本
石药集团通过“双轮驱动”突围:
- 创新药:mRNA疫苗平台获10亿元政府基金
- 原料药:维生素C产能全球占比60%,对冲研发风险
2024年必须关注的三大变量
DRG/DIP支付改革
北京试点显示:创新药使用占比超30%的病例,医院亏损率反而下降12%。原因在于日间化疗中心模式,将平均住院日从8.5天压缩至3.2天。
AI制药的临界点
英矽智能的ISM001-055(抗纤维化药)从AI发现到临床仅需18个月,成本260万美元。但行业痛点仍在:高质量数据获取成本占研发总投入的35%。
地缘政治下的供应链重构
美国《生物安全法案》要求2026年前剔除“特定外国生物技术公司”,药明生物已启动新加坡基地建设,预计转移20%的海外产能。

普通人如何抓住医药红利?
投资者:关注“现金流+管线”双优标的
筛选标准:
- 商业化产品≥2个(如信达生物的PD-1+贝伐珠单抗)
- III期临床占比≥40%(避免早期项目估值泡沫)
从业者:这些岗位需求暴涨
猎聘数据显示:
- 真实世界研究(RWS)经理年薪中位数65万元,同比涨38%
- ADC工艺开发工程师跳槽薪资涨幅普遍50%+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