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弘环保董事长是谁?
景弘环保董事长是朱永辉,一位从基层技术员成长为环保行业领军人物的实干派企业家。

朱永辉的早年经历:从“技术宅”到“环保先锋”
很多人好奇,朱永辉为什么能带领景弘环保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?答案藏在他20年前的选择里。
- 1998年,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,拒绝国企“铁饭碗”,进入一家小型环保设备厂做技术员。
- 2001年,主导研发国内首套“高浓度有机废水一体化处理设备”,专利被外企高价收购,却让他意识到“技术必须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”。
- 2003年,带着仅有的30万元积蓄创立景弘环保,从3人团队起步。
创业初期的生死考验:如何熬过“三年倒闭潮”?
环保行业初期为什么死亡率高达70%?朱永辉用亲身经历拆解了三个致命陷阱:
- 资金链断裂:前18个月无订单,他抵押房产发工资,同时接零散工程“养团队”。
- 技术被抄袭:2005年核心专利被模仿,他立即转型做“设备+运维”捆绑服务,用持续服务建立壁垒。
- 政策波动:2006年国家突然收紧污水排放标准,他提前储备的“超滤膜技术”成为救命稻草,订单暴增300%。
颠覆行业的三次关键决策
1. 2009年:砍掉80%低端产品线
当同行疯狂扩张时,朱永辉却砍掉利润微薄的传统设备,集中资源研发“智能模块化污水处理系统”。这一决策让景弘在2012年市政项目招标中,以高出对手20%的价格中标,却凭借“占地减少50%、能耗降低40%”的技术参数拿下60%市场份额。
2. 2015年:率先布局农村污水治理
为什么朱永辉敢在资本不看好的领域重注?他调研发现,中国农村污水处理率不足10%,但政策风向已变。景弘推出“小型化无动力设备”,单套成本降至传统方案的1/3,三年内覆盖12个省份的2.8万个自然村。
3. 2020年:数字化转型
疫情期间,他推动“环保设备上云”,客户可通过手机实时监测水质数据。这套系统不仅减少70%人工巡检成本,还衍生出“按处理量付费”的新商业模式,2022年服务收入占比首次超过设备销售。

管理哲学:如何让技术团队保持“饥饿感”?
朱永辉的办公室挂着一幅字——“生于忧患”。他设计了一套“反人性”制度:
- 技术岗位每两年必须轮岗,防止工程师陷入舒适区。
- 研发经费不设上限,但项目失败团队需公开复盘,连续三年无成果则解散重组。
- 高管每年必须驻厂30天,他自己2023年在一线车间记录了187条改进建议。
社会责任:环保企业的“第二增长曲线”
景弘环保为什么坚持做“不赚钱”的公益项目?朱永辉算过一笔账:
2018年起,公司每年投入营收的2%用于“贫困地区饮水安全计划”,为西部山区捐赠小型净水设备。这些地区后来成为政府招标的“示范县”,反哺了景弘的品牌公信力。2023年,公益项目间接带来3.2亿元订单。
未来布局:下一个十年押注什么?
面对“双碳”目标,朱永辉提出“环保设备碳足迹管理”战略:
- 2024年推出“负碳型污水处理系统”,通过微藻固碳技术实现处理过程碳中和。
- 联合高校成立“环保人工智能实验室”,训练AI模型预测设备故障,目标将运维效率提升200%。
- 探索“环保服务换碳汇”模式,用技术服务抵扣企业碳排放配额。
给创业者的三条忠告
朱永辉在2023年浙大校友会上分享:

“别迷信风口,环保行业永远只有‘真需求’和‘伪需求’。活下去的秘诀是:技术领先半步,成本控制半步,服务快走一步。”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