潘志成,现任海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,被业内称为“酱油帝国的掌舵人”。自2008年全面接手集团经营以来,他将一家区域调味品企业推向全球舞台,年营收从不足50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380亿元,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保持在两位数。要理解海天味业为何能在竞争激烈的调味品赛道持续领跑,必须先拆解潘志成的战略思维与落地动作。

潘志成的成长轨迹:从车间技术员到千亿掌门
1989年,潘志成以化工机械专业应届毕业生的身份进入海天,最初被分配到发酵车间做技术员。三年里,他记录了两万多组发酵温度、湿度与氨基酸转化率的对应数据,亲手写满了12本实验笔记。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:传统酿造的“靠天吃饭”必须被标准化替代。
1993年,公司启动技改项目,潘志成主动请缨负责设备自动化。他带队赴日本、德国考察,回国后主导引入第一条全封闭圆盘制曲机,使酱油出品率提升11%,发酵周期缩短20%。这一战让他在31岁时破格晋升为生产副总。
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,老董事长庞康决定将经营权交给“最懂技术又懂市场”的潘志成。上任当天,他在内部信中写下:“海天要的不是短期利润,而是百年基业的系统能力。”
潘志成如何重构海天味业的增长引擎?
1. 供应链深度垂直整合
潘志成提出“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路可控”战略:
- 在黑龙江、河南等地自建120万亩非转基因大豆基地,锁定上游优质原料;
- 投资23亿元建成亚洲最大智能化立体仓库,实现成品零接触配送;
- 与中科院合作开发菌种基因库,拥有专利菌株47种,使酱油鲜味物质含量提升30%。
2. 渠道数字化:把经销商变成“数据节点”
2015年,潘志成顶住内部阻力,砍掉年销售额超2亿元的多级分销体系,推行“海天云商”平台:

- 经销商实时上传库存、动销数据,系统自动匹配补货计划;
- 通过AI销量预测模型,将缺货率从9%降至1.2%;
- 2023年,线上订单占比达42%,传统调味品行业平均仅为15%。
3. 品类扩张的“同心圆法则”
潘志成拒绝盲目多元化,坚持围绕“高鲜+高盐”核心工艺延伸:
- 蚝油:利用酱油发酵副产物二次提鲜,2022年单品收入突破55亿元;
- 火锅底料:复用黄豆酱发酵技术,2023年市占率跃居行业第二;
- 0添加系列:针对Z世代健康需求,上市一年销售额达18亿元。
潘志成的管理哲学:技术信仰与组织进化
在内部会议上,潘志成常问:“如果明天所有广告都消失,消费者还会不会买海天?”他的答案藏在三个制度里:
1. “工程师红利”人才计划
每年将营收的3.5%投入研发,高于行业均值2倍。设立“海天院士工作站”,吸引12位国家级专家常驻。技术序列晋升通道与管理序列完全对等,首席发酵工程师年薪可达副总裁级别。
2. 极限成本倒逼机制
生产部门每季度必须提交1%的降本方案,否则预算自动缩减。2021年,团队通过优化蒸汽回收系统,单吨酱油能耗下降8.7%,全年节省成本1.2亿元。
3. “红冰箱”质量文化
所有工厂设有透明玻璃冷藏柜,存放市场抽检的同批次产品。任何员工发现质量问题,可直接扫码上传至董事长邮箱,24小时内必须启动溯源。

未来十年,潘志成押注什么?
面对复合调味料、预制菜冲击,潘志成在2024年战略会上提出“双轮驱动”:
- 生物合成技术:与江南大学共建实验室,尝试用微生物合成替代部分大豆蛋白,目标降低原料成本20%;
- 出海2.0:放弃低价贴牌,在泰国、墨西哥建设本地化工厂,针对东南亚口味开发“减盐鱼露”、针对欧美市场推出“无麸质酱油”。
当被问及“是否担心后来者颠覆”,潘志成反问:“他们能用30年建一个菌种库吗?”这份底气,或许正是海天味业穿越周期的密码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