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BAT?它们为何能持续盈利?
BAT是百度(Baidu)、阿里巴巴(Alibaba)、腾讯(Tencent)三家中国头部互联网公司的简称。它们之所以能在二十余年里保持高利润,核心在于“流量入口+生态闭环+数据变现”的三位一体打法。流量入口解决获客,生态闭环提高留存,数据变现放大单客价值。

百度:搜索广告与AI云双轮驱动
1. 搜索广告仍是现金牛
百度超过60%的收入来自竞价排名与信息流广告。当用户在搜索框输入关键词,系统通过质量度×出价决定广告排序,企业按点击付费。这种模式边际成本趋近于零,只要搜索量不下滑,利润就能持续。
2. 智能云打开第二曲线
百度智能云2023年收入增速达23%,主要场景包括:
• 自动驾驶:向车企出售Apollo算法授权与高精地图;
• 工业质检:用AI视觉检测工厂缺陷,按设备数订阅收费;
• 政务大数据:帮助政府做数据治理与可视化,项目制结算。
阿里巴巴:电商佣金到数字商业操作系统
1. 电商基本盘的三重抽佣
淘宝天猫的盈利逻辑可拆解为:
① 交易佣金:天猫按品类抽取2%-5%;
② 广告坑位:直通车、钻展、超级推荐等CPC/CPM广告;
③ 增值服务:花呗分期手续费、菜鸟仓配服务费。
2. 阿里云为何能撑起万亿估值?
阿里云采用“资源包+按量付费”混合计费。企业先预购云服务器、数据库资源包,超出部分再按秒计费。高毛利的PaaS层产品(如PolarDB、Quick BI)占比提升,带动整体利润率从亏损转向15%以上。
3. 本地生活与数字媒体“补位”
饿了么、优酷等业务虽仍亏损,但承担高频打低频的战略任务:外卖为支付宝带来支付场景,优酷为88VIP提供内容权益,最终反哺电商主业的用户粘性。

腾讯:社交广告与游戏流水的复利效应
1. 微信广告的三级火箭
• 朋友圈广告:按城市级别CPM收费,北京上海可达150元/千次曝光;
• 小程序激励视频:开发者与腾讯分成比例5:5,2023年小游戏流水超200亿;
• 搜一搜关键词竞价:对标百度搜索,但依托社交关系链转化率更高。
2. 游戏业务的“哑铃模型”
腾讯游戏收入= 头部端游(如LOL)的稳定性 + 手游新品(如《金铲铲之战》)的爆发性。其盈利秘诀在于:
① 用微信QQ账号体系降低获客成本;
② 通过电竞赛事延长游戏生命周期;
③ 海外发行(Level Infinite)对冲国内版号风险。
3. 金融科技隐藏的“抽水机”
微信支付不直接向C端收费,但通过备付金利息、商户费率、理财分销赚钱。例如,用户将零钱转入零钱通,腾讯可获基金销售尾随佣金约0.3%-0.5%。
为什么BAT能避免“内卷式”价格战?
1. 数据护城河
百度掌握搜索意图数据,阿里沉淀消费行为数据,腾讯拥有社交关系数据。这些数据无法被简单复制,使后来者难以用同质化产品抢夺用户。
2. 生态锁定效应
• 开发者离开微信小程序体系,将失去10亿级用户触达;
• 品牌方放弃天猫旗舰店,可能面临流量断层与品牌信任缺失;
• 游戏厂商不上架应用宝,需承担更高的买量成本。
3. 资本协同
三家均通过战略投资布局上下游:阿里控股菜鸟、腾讯投资美团、百度押注造车新势力。被投企业反哺主业的流量或技术,形成集团军作战。
中小玩家如何借鉴BAT的盈利思路?
1. 单点突破,做“小而美”的流量入口
例如,Keep从健身工具切入,积累用户健康数据后推出会员课、电商、付费训练计划,复刻了“工具—社区—交易”的阿里路径。
2. 轻量级生态协同
创业公司可接入微信小程序或支付宝数字生活开放平台,借用巨头的支付、账号、风控能力,降低试错成本。
3. 数据合规变现
在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框架下,采用联邦学习或隐私计算技术,实现“数据可用不可见”,既满足监管要求,又能为B端客户提供精准营销服务。
未来五年BAT盈利模式的变量
1. AI大模型的商业化落地
百度的文心一言、阿里的通义千问、腾讯的混元,谁能率先跑通“模型即服务(MaaS)”的订阅收费,谁就可能获得下一个千亿级市场。
2. 监管政策走向
反垄断罚款、数据出境审查、游戏版号调控等政策,可能迫使BAT从“规模优先”转向“利润优先”,例如腾讯减持美团股票、阿里拆分六大业务集团。
3. 海外市场增量
• 阿里速卖通在土耳其、巴西的GMV增速超50%;
• 腾讯《PUBG Mobile》海外月活达5亿;
• 百度Apollo拿下新加坡智能交通项目。
海外收入占比提升,将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