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医疗投融资为何突然升温?
疫情后,**远程问诊、数字疗法、AI影像**三大场景需求井喷,政策端同步放开线上首诊与医保支付。资本发现:医疗供给长期短缺,而技术恰好能低成本放大优质医生产能,于是**“技术+刚需”**双重叠加,赛道从“慢热”直接跳到“沸点”。

哪些细分赛道最吸金?
- 数字疗法(DTx):2023年全球融资额达28亿美元,中国占三分之一,**精神心理、糖尿病管理**项目估值倍数最高。
- 院外护理SaaS:打通医保、商保、药企三方结算,单客户年ARPU超15万元,**毛利率65%以上**。
- 消费级基因检测+保险支付**创新**:用“检测+随访+保险”闭环降低获客成本,**复购率从8%提升到37%**。
资本到底在赌什么?
投资人并非简单押注“线上化”,而是**“数据资产”**能否在未来五年变成新的医疗基础设施。谁能把**患者行为、诊疗路径、支付记录**沉淀为结构化数据,谁就能在药品研发、保险定价、医院运营里持续收费。
---早期项目如何拿到第一笔钱?
1. 用“临床缺口”而非“技术酷炫”开场
举例:不要只说“我们AI读片准确率达95%”,而要强调**“基层医院漏诊率30%,我们降到5%,每年减少误诊赔付2亿元”**。
2. 设计“可验证的里程碑”
种子轮:完成**20家医院试用**;A轮:拿到**二类医疗器械证**;B轮:实现**单月现金流为正**。每轮融资只解决一个关键风险。
3. 提前绑定支付方
与**地方医保局**共创新支付码,或与**头部商保**签收入分成协议,让投资人看到“有人愿意买单”而非“烧钱换流量”。
---中后期项目怎样提高估值?
“数据密度”+“网络效应”**是核心杠杆:

- 同一病种积累**10万例完整随访数据**,竞争对手至少需要18个月追赶。
- 医生端与患者端**双边留存率均>70%**,形成**“越多医生→越多患者→越多数据→更好疗效”**的飞轮。
- 将数据授权给**药企做RWS(真实世界研究)**,单份报告售价可达50万美元,**毛利率90%**。
常见踩坑警示
误区 | 后果 | 修正方案 |
---|---|---|
只做线上问诊,无线下交付 | 医保无法报销,用户流失 | 与**连锁药店**共建“云药房”,实现**医保统筹+自费**双通道 |
盲目申请三类证 | 烧钱千万,审批周期两年 | 先用**二类证**切入院外市场,跑通商业模型再升级 |
过度依赖公立医院渠道 | 回款周期6-12个月 | 同步拓展**民营医院、体检中心**,账期缩短至30天 |
未来三年的机会窗口
政策端:**医保“双通道”电子处方流转**将在2025年覆盖全国,**处方外流市场规模或突破3000亿元**。技术端:**多模态大模型**开始落地,能把**病历、影像、基因**数据一次性对齐,**诊断效率提升4倍**。资本端:美元基金退潮,**产业基金(药企、险资)**成为主力,他们更关注**战略协同而非短期退出**。
---给创业者的三条实操建议
第一,先找“小切口”验证付费意愿:例如针对**术后伤口感染**做一套远程监测包,单套收费300元,**比传统复诊节省80%费用**,患者愿意自付。
第二,把合规写进BP首页:明确列出**《数据安全法》《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》**的应对方案,让投资人放心。
第三,预留“并购接口”:在产品架构里提前嵌入**HL7 FHIR标准**,方便未来被**大型HIS厂商**或**跨国药企**收购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