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中国互联网理财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?
根据艾瑞咨询与蚂蚁集团研究院联合发布的《2024中国互联网理财年度报告》,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,中国互联网理财市场规模已突破12.8万亿元,同比增长18.6%。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历史纪录,也意味着线上渠道已占据居民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量的34.7%。

为什么2024年依旧保持两位数增长?
1. 居民储蓄意愿与理财需求同步抬升
央行城镇储户问卷显示,2024年二季度倾向“更多储蓄”的占比虽回落至58%,但“储蓄+理财”组合配置比例却升至71%。这意味着资金并未真正离开金融体系,而是从活期存款向互联网货基、短债基金迁移。
2. 平台供给侧持续“上新”
- 场景化产品:支付宝“稳健理财+”专区上线“周末计息”货基组合,单周销售额破300亿元。
- 低门槛工具:腾讯理财通推出“1元起投”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,三个月用户破500万。
- 智能投顾升级:京东肯特瑞“智投”将风险问卷从12题压缩至6题,匹配时长缩短至30秒,带动签约资产规模同比翻番。
哪些细分赛道正在悄悄爆发?
1. 短债基金:规模一年翻三倍
2023年末短债基金在互联网渠道规模不足4000亿元,2024年6月底已突破1.2万亿元。原因有三:货基收益率跌破1.5%后,短债基金2.3%—3%的年化更具吸引力;互联网平台把申赎时间从T+1压缩到T+0.5;银行渠道申购费普遍0.4%,而支付宝、天天基金打0.1%甚至0费率。
2. 个人养老金“第三支柱”线上化
人社部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5月,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突破5000万,其中62%的申购行为发生在互联网渠道。蚂蚁、腾讯、京东三家平台合计上线129只养老目标基金,Y份额平均管理费仅0.3%,远低于线下渠道的0.8%。
3. 跨境理财通2.0带来新增量
粤港澳大湾区“跨境理财通”南向通个人额度从100万提至300万,互联网券商与银行合作推出的美元货基、短久期美债组合成为爆款,单月销售额突破80亿港元。
用户画像:谁在把钱搬到线上?
人群 | 占比 | 偏好产品 | 单笔金额 |
---|---|---|---|
90后 | 38% | 指数基金、短债基金 | 2.1万元 |
80后 | 31% | 养老目标日期基金 | 4.7万元 |
70后 | 21% | 固收+、同业存单 | 9.3万元 |
银发族 | 10% | 现金管理类 | 5.5万元 |
值得注意的是,银发族线上理财渗透率首次突破10%,得益于大字体、语音播报、一键求助等适老化改造。

监管与风险:高增长背后的隐忧
1. 销售适当性再收紧
2024年4月,《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》二次征求意见稿要求:风险等级R3及以上产品必须双录,且平台需在显著位置提示“本金可能亏损”。新规落地后,高风险基金销量短期下滑15%,但投诉率下降42%。
2. 数据安全与隐私合规
互联网平台日均处理理财用户数据超10亿条,个人信息保护法执行力度加大,头部平台已投入上亿元完成数据分级分类、加密存储、跨境传输评估。
3. 收益率持续下行带来的“资产荒”
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.4%,倒逼平台寻找替代资产。目前主流做法是:引入REITs、商品ETF、量化对冲等多策略组合,但波动率显著高于传统货基,对投资者教育提出更高要求。
未来三年,哪些变量决定天花板?
1. 存款利率市场化节奏
若活期利率进一步下调至0.1%以下,互联网货基仍有1个百分点左右的利差空间,可继续吸引低风险资金。
2. 投顾牌照扩容
证监会已接收第三批基金投顾试点申请,预计2025年持牌机构将从60家增至150家,带动管理规模从5000亿奔向2万亿。
3. AI大模型落地
蚂蚁“支小宝”2.0、腾讯“理财小助手”已内测大模型驱动的智能问答,用户留存率提升12%,人均持有产品数从2.3只升至3.1只。
普通投资者该如何上车?
第一步:盘点资金期限——3个月以内用短债基金,3个月以上再考虑固收+或指数基金。
第二步:比较平台费率——货基看7日年化与万份收益,指数基金重点盯跟踪误差与管理费。
第三步:利用投顾组合——选择成立满一年、最大回撤小于3%的稳健型策略,避免“追热点”。
第四步:设置自动止盈——目标收益达到年化5%即部分赎回,锁定利润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