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移动互联网用户为何爆发式增长?
2016年,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突破7.1亿,同比增长12.8%。这一数字背后,究竟隐藏着哪些推手?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千元智能机普及:小米、荣耀、魅蓝等厂商把4G手机价格拉到599元区间,三四线城市换机潮集中爆发。
- 4G基站翻倍:三大运营商全年新增4G基站超80万个,农村信号盲区减少60%。
- 流量资费腰斩:中国联通率先推出“流量日租卡”,1元500M,直接刺激短视频、直播等高耗流应用。
移动广告效果评估到底看什么?
广告主砸下重金,却常被“刷量”困扰。2016年行业公认的评估框架,其实只有三个核心指标:
- 可见曝光(Viewability):广告50%像素在屏幕停留1秒以上才算有效,MRC标准首次被国内大型媒体采纳。
- 转化归因(Attribution):从点击到激活、注册、付费的全链路追踪,AppsFlyer与TalkingData成为主流第三方。
- 增量验证(Lift Test):通过对照组实验,量化广告带来的真实新增用户,避免自然增长混淆。
长尾流量如何挖掘?
头部App买量成本飙升,中小开发者把目光投向“碎片化流量”:
- 应用商店关键词:长尾词如“拍照翻译软件”CPC仅为“翻译”的1/5,ROI反而高30%。
- 微信小程序:2016年9月内测阶段,工具类小程序平均获客成本0.8元,远低于App的5-8元。
- WAP联盟:通过JS代码嵌入小说站、壁纸站,日均带来百万级曝光,适合清理、省电类工具投放。
刷量产业链如何反制?
2016年刷量市场规模高达30亿元,反作弊技术随之升级:
作弊手段 | 检测方法 | 代表厂商 |
---|---|---|
设备农场 | IP集中度+传感器异常 | 数盟 |
模拟点击 | 触控轨迹+加速度校验 | Mobisummer |
SDK劫持 | HTTPS证书链验证 | 梆梆安全 |
品牌广告与效果广告如何平衡?
2016年,预算分配出现“七三法则”:
- 70%效果广告:以激活、下单为KPI,信息流、应用商店为主阵地。
- 30%品牌广告:开屏、贴片强化认知,配合百度指数、微信指数监测声量。
典型案例:某电商“618”大促,先用抖音信息流做爆款预告,再投爱奇艺前贴片覆盖追热剧人群,最终ROI提升2.4倍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未来三年哪些趋势值得押注?
基于2016年数据推演,以下方向可能重塑移动广告:
- AI动态创意:今日头条已测试“千人千面”素材,点击率提升35%。
- 线下数据打通:Wi-Fi探针、POS机小票与线上ID匹配,实现到店归因。
- OTT广告:智能电视激活量年增60%,15秒不可跳过贴片成为新蓝海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