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业互联网到底“落”在哪?
产业互联网不是把消费互联网的玩法简单搬到B端,而是重构产业链条的协同效率。它落地在三个层面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设备层:把产线、仓储、物流等物理节点数字化,形成可实时调度的“数字孪生”。
- 流程层:用SaaS打通采购、生产、质检、分销全链路,消除信息孤岛。
- 生态层:把上下游企业拉到同一数据底座上,实现订单、资金、票据的闭环。
为什么过去十年产业互联网雷声大雨点小?
自问:是技术不成熟还是需求不迫切?
自答:都不是,核心卡在价值分配机制。
- 工厂老板担心数据被平台“截胡”,宁可继续用Excel。
- 软件公司按License收费,交付完就撤,后续迭代无人买单。
- 金融机构看不懂产业数据,不敢给中小企业放款。
产业互联网落地的四步打法
第一步:单点切入,先让一个小环节“尝到甜头”
案例:某纺织园区只做印染环节的能耗监测,帮工厂一年省电费12%,老板主动要求把订单数据也接进来。
第二步:做“轻”集成,别一上来就推重资产改造
用低代码+边缘网关的方案,两周内把老设备连上网,改造成本控制在万元以内。
第三步:数据变信用,打通金融飞轮
把订单、库存、物流数据加密后给到银行,银行按数据质量给动态授信,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从年化18%降到9%。
第四步:平台抽佣转向“价值分成”
不再按交易额抽3%,而是按节省的成本或增加的利润分20%,客户更愿意长期绑定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产业互联网盈利模式全景图
盈利方式 | 关键指标 | 适合阶段 |
---|---|---|
SaaS订阅费 | ARR(年经常性收入) | 早期验证 |
数据增值 | 单条数据调用价×调用次数 | 中期扩张 |
交易分润 | GMV×分润比例 | 生态成型 |
金融利差 | 放款规模×息差 | 数据密度高 |
产业投资 | 股权增值+协同收益 | 龙头阶段 |
最难啃的三块骨头
1. 数据确权
工厂担心核心工艺参数泄露,解决方案是联邦学习+多方安全计算,原始数据不出厂,只输出脱敏后的模型结果。
2. 人才断层
既懂OT(运营技术)又懂IT的人太少,最快的方法是让老工程师+年轻程序员结对子,三个月就能跑通一条产线。
3. 标准化
不同品牌设备接口各异,先做中间件适配层,把Modbus、OPC-UA等协议统一翻译成JSON,上层应用不用再“适配地狱”。
未来五年的三大确定性机会
- 垂直行业小平台:像“化工版的贝壳”或“汽配版的美团”,深耕单一品类,GMV过百亿就能盈利。
- 工业数据交易所:政府牵头做数据登记确权,平台按调用量收“过路费”。
- 碳管理SaaS:欧盟CBAM碳关税倒逼出口企业上系统,一套碳足迹软件年费可达50万。
给创业者的三点忠告
1. 别追“大词”,先找到产业链上最痛的1厘米,打透再说。
2. 现金流比故事重要,做订阅的同时,用金融或交易分润快速回血。
3. 把客户成功团队放在利润中心,而不是成本中心,续费率直接决定估值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