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互联网医疗项目必须提前做融资规划?
医疗赛道政策壁垒高、研发周期长、合规成本大,**没有清晰的融资节奏,现金流断裂往往发生在临床二期或牌照申请阶段**。提前规划的好处:

- 把烧钱节点与估值抬升节点对齐,避免低价稀释股权
- 让核心团队提前锁定期权池,减少后期纠纷
- 用数据里程碑反向拆解预算,投资人看得懂、敢跟投
融资前必须回答的三个灵魂拷问
1. 我们到底算医疗公司还是科技公司?
如果收入主要来自**诊疗服务费**,估值逻辑接近医院集团,P/S给到3-5倍;如果收入来自**SaaS订阅+数据授权**,可对标健康科技,P/S能到8-12倍。定位不同,路演故事、对标标的、潜在资方名单全部要换。
2. 什么时候必须引入战略投资者?
**拿证前**引入保险公司或连锁药房,可缩短后续商务拓展周期;**拿证后**再引入,估值能抬30%以上,但可能失去渠道优先权。权衡点是:现金流还能撑几个月?
3. 如何证明“合规”也是护城河?
把**NMPA三类证、互联网医院牌照、数据安全认证**的进度条做成甘特图放在BP首页。投资人最怕的不是慢,而是不知道慢在哪。
种子轮到B轮的融资节奏拆解
种子轮:用“医疗场景痛点”换启动资金
常见金额:50-150万人民币
核心验证:医生愿不愿意在业余时间参与产品设计
资方类型:校友基金、产业天使、医院孵化器
避坑提示:别签对赌,但要约定下一轮融资的估值下限,防止天使投资人过早套现离场。
Pre-A轮:把“合规进度”变成估值杠杆
常见金额:800-2000万人民币
关键里程碑:拿到伦理批件+完成注册检验
估值方法:用“同类已获批产品”的并购价×完成度百分比
谈判技巧:给老股东设置“优先跟投权”,换取他们在董事会对后续条款的投票支持。

A轮:让“付费试点”替代“情怀故事”
常见金额:3000万-1亿人民币
数据要求:单月营收≥50万,复购率≥60%
资方偏好:专注医疗的VC(如启明、礼来亚洲)
附加条款:通常会要求**设立VIE架构**,为后续美元基金进入铺路。
B轮:用“医保纳入”打开天花板
常见金额:1-3亿人民币
核心卖点:进入地方医保目录的正式文件
估值逻辑:按“潜在患者人数×年治疗费×渗透率”测算,再乘以0.3-0.5的折现系数
对赌条款:若两年内未纳入国家医保,需以8%年息回购投资人股份。
容易被忽视的隐性成本
- 临床试验患者补贴:肿瘤随访每人次2000元,按300例计算就是60万现金
- 数据合规审计:三级等保测评+ISO27001认证打包价约40万,且每两年复审一次
- 医生多点执业保险:按平台注册医生数量阶梯计价,1000名医生年费约120万
如何设计对创始团队友好的股权结构?
采用“**分段成熟+加速成熟**”组合:
- 创始团队股权分4年成熟,每年25%
- 若公司在A轮前被并购,未成熟股权立即成熟50%,保障早期退出收益
- 预留10%期权池,但约定每轮融资后自动补充到10%,防止持续稀释
路演材料里的三个“反直觉”细节
1. 把**“失败案例”**单独做一页:分析竞品在哪个临床节点失败、我们如何避免,比单纯吹技术更可信。
2. 医保局访谈纪要放附录:哪怕是匿名纪要,也能证明对支付方的需求理解深度。
3. 用**“医生日活跃曲线”**而非“注册医生数”:医疗产品低频但高价值,DAU更能反映真实粘性。
退出路径:除了IPO还有三种可能
被器械巨头收购:发生在拿证后1-2年,溢价通常为年营收的8-12倍
与保险集团成立合资公司:保留技术团队独立运营,但渠道由保险方控股,适合慢病管理项目
License-out模式:将AI辅助诊断算法授权给影像设备厂商,按每台设备收取授权费,现金流更健康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