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能源到底是什么?
互联网能源不是简单的“能源+互联网”,而是**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**、以平台为商业中枢、以算法为调度手段的新型能源体系。易观智库在《中国互联网能源年度洞察》中给出的定义是:通过数字技术重构能源生产、传输、交易、消费全链路,实现能量流与信息流实时耦合的开放生态。

易观智库为什么把2024年称为“拐点年”?
易观智库监测了47家头部企业的财报与专利,发现三大拐点信号:
- 拐点一:盈利结构反转——2023年互联网能源企业首次出现**数字服务收入占比超过售电收入**,比例达到52.3%。
- 拐点二:用户时长迁移——居民用户在能源类App的月均使用时长突破38分钟,首次超过手机银行。
- 拐点三:政策杠杆放大——新版《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》将虚拟电厂负荷调节能力考核权重从5%提升到15%。
互联网能源的商业模式有哪几种?
易观智库把现有玩家划分为四条赛道,并用“收入增速×毛利率”二维矩阵评估:
1. 能源零售平台型
典型代表:国网“网上国网”、南网“95598”。
核心打法:把原有线下缴费场景搬到线上,叠加光伏账单、充电桩导航等增值服务。
盈利点:支付通道分润+广告位+金融分期。
2. 分布式资产运营型
典型代表:远景EnOS、协合运维。
核心打法:轻资产托管工商业屋顶光伏,通过AI预测发电量并参与现货交易。
盈利点:电量提成+节省的偏差考核费用分成。
3. 虚拟电厂聚合型
典型代表:特斯拉Autobidder、国电投“天枢”。
核心打法:把分散的充电桩、储能、空调负荷聚合成可调度资源,按效果付费。
盈利点:削峰填谷补偿+容量电费分成。

4. 能源数据服务型
典型代表:朗新科技、阿里云能耗云。
核心打法:为园区和政府提供碳排监测、能效对标SaaS。
盈利点:订阅费+诊断项目制收费。
用户最关心的问题:家庭能省多少钱?
易观智库在长三角1000户家庭样本中跑了6个月实测:
- 安装**智能插座+动态电价App**后,平均电费下降12.7%,夏季尖峰最大可降34%。
- 叠加**户用储能**后,光伏自用率从65%提升到87%,回收期由8.9年缩短到6.2年。
- 参与**虚拟电厂需求响应**,每户年均额外收益412元,相当于一个月电费。
企业如何抓住窗口期?易观智库给出三步法
第一步:数据资产化
把电表、传感器、工单等原始数据清洗成**可交易的数据元件**,参考深圳数据交易所的“电力大数据专区”,挂牌价已达0.08元/条。
第二步:场景颗粒化
与其做“能源数字化大平台”,不如先打穿一个微场景。例如,专做**冷链园区分时电价优化**,单园区年节省电费即可超过200万元。
第三步:能力联邦化
与电网、保险、银行组建**能力联邦**,共享算法与渠道。朗新科技与平安财险联合推出的“光伏发电量保险”,上线三个月保费规模破亿。

未来三年最值得关注的三大变量
变量一:碳排放双控转向强度控制,企业减排重心从“买绿证”转向“实时精准降碳”,催生毫秒级碳计量需求。
变量二:电力现货市场全国铺开,日前电价波动区间放大到±20%,分布式储能套利空间扩大4倍。
变量三:生成式AI下沉到边缘侧,轻量级模型可在本地电表芯片运行,实现“一设备一策略”的极致优化。
易观智库的终极判断
当能源生产边际成本趋近于零,**数据将取代煤油气成为新的“燃料”**。谁能把数据炼成“能量”,谁就能拿到下一个十年的船票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