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要做工业互联网调研?
企业一旦决定推进数字化转型,第一步往往不是买设备,而是搞清楚“现状”与“目标”之间的真实差距。工业互联网调研的价值就在于:
• 发现数据孤岛:生产、物流、销售系统各自为政,接口不通;
• 量化投资回报:把“降本增效”从口号变成可计算的财务模型;
• 规避技术陷阱:提前识别哪些老旧设备无法接入边缘计算网关。

调研方案的核心框架
1. 明确调研范围
先回答“到底要调研什么”。常见范围有三种:
• 全链路: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库,覆盖供应链、生产、质量、物流;
• 单场景:只聚焦“设备预测性维护”或“能耗优化”;
• 单工厂:集团型企业先拿一个标杆工厂做试点。
2. 设定可量化目标
目标必须满足SMART原则,例如:
• 在6个月内把关键设备OEE从65%提升到75%;
• 通过边缘计算减少15%的非计划停机时间;
• 采集90%以上的PLC数据并接入云端。
调研流程拆解
Step1 组建跨部门小组
成员至少包括:
• IT/OT工程师:负责技术可行性;
• 财务BP:测算ROI;
• 生产主管:提供一线痛点;
• 安全合规专员:确保符合《工业数据分类分级指南》。
Step2 现场访谈与问卷
用“5W2H”模板快速锁定信息:
• What:目前用什么系统?
• Why:为什么用这套系统?
• Where:数据存储在哪?
• When:多久更新一次?
• Who:谁负责维护?
• How:数据如何流转?
• How much:每年运维费用多少?
Step3 数据采集清单
把需要的数据拆成三层:
• 设备层:PLC寄存器地址、传感器型号、通讯协议(Modbus、OPC UA、Profinet);
• 系统层:MES、ERP、WMS的数据库表结构、API文档;
• 业务层:订单号、批次号、质检标准、能耗基准值。

工具与模板推荐
调研模板
可直接复用的Excel模板包含:
• 设备台账:品牌、型号、序列号、IP地址、固件版本;
• 数据字典:字段名、数据类型、更新频率、责任人;
• 痛点评分:从影响范围、紧急度、解决难度三个维度打分。
可视化工具
现场调研时,用Power BI或Tableau快速把访谈结果做成热力图,一眼看出哪个车间问题最多。
• 红色区域:数据缺失严重;
• 黄色区域:接口不稳定;
• 绿色区域:已具备接入条件。
常见坑与应对策略
坑1:设备厂商不配合
自问:如果PLC加了密码怎么办?
自答:提前在合同里加入“数据开放条款”,要求厂商提供通讯协议或开放SDK。
坑2:一线员工抵触情绪
自问:为什么工人不愿意用新系统?
自答:把“系统上线”与“绩效奖金”挂钩,同时安排“老带新”培训,让熟练工先尝到甜头。
坑3:预算超支
自问:如何控制调研阶段的费用?
自答:采用“轻咨询+重落地”模式,前期只买顾问的“方法论”,后期用内部团队执行。

输出物清单
调研结束后,必须交付以下四份文件:
• 《现状评估报告》:用一页A3纸呈现核心问题;
• 《数据地图》:标明数据流向、接口、责任人;
• 《技术路线图》:分三阶段实施,每阶段列出里程碑;
• 《ROI测算表》:包含一次性投入、年度运维成本、预期收益。
如何说服老板签字?
把调研结果翻译成老板听得懂的语言:
• 不说“OPC UA”,说“减少因设备停机造成的200万损失”;
• 不说“边缘计算”,说“让故障响应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15分钟”;
• 不说“数据治理”,说“避免重复录入,每年节省3个人工”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