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互联网农业需要“退出”?
在讨论具体路径之前,先自问:互联网农业真的需要退出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无论是政策收紧、资本退潮,还是盈利模型迟迟跑不通,**“止损”与“转型”**已经成为多数平台必须面对的现实。退出不是失败,而是把资源重新配置到更高效的地方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退出前必须回答的三个核心问题
- 现金流还能撑多久? 先算清账上现金、应收账款、待付货款,再倒推可运营时间。
- 资产哪些可变现? 冷库、冷链车、无人机、品牌商标、用户数据,逐项评估残值。
- 团队如何安置? 核心技术人员、地推团队、合作社签约农户,分别用股权回购、补偿金、转介绍三种方式处理。
五种主流退出方式逐一拆解
1. 股权并购:把“烫手山芋”变成“香饽饽”
谁愿意接盘?**传统农资巨头、区域冷链物流龙头、生鲜电商老二**都是潜在买家。关键动作:
- 梳理平台GMV、复购率、SKU毛利三张表,让数据说话。
- 把“县域前置仓+村级服务站”打包成“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”,提升估值。
- 设置对赌条款:若三年内县域渗透率提升,创始团队可再获股权。
2. 资产分拆出售:让每一块砖都卖出价
自问:冷库只能卖废铁价吗?不,**把冷库拆成“仓+运营牌照+温控系统”三个SKU**分别出售,溢价可提升。操作细节:
- 冷链车卖给区域连锁超市,附带三年维保合同。
- 无人机植保队整编给县级供销社,签五年服务协议。
- 用户数据做匿名化处理后,卖给农业保险公司做精准定价。
3. 债转股+合作社兜底:让农户成为“接盘侠”
如果平台欠合作社货款,可协商“债转股”:
- 把应付账款折算为合作社持股,平台变身为“合作社控股子公司”。
- 原团队保留品牌与线上运营,合作社负责线下生产与履约。
- 双方约定三年回购条款,若盈利达标,合作社可溢价卖回股权。
4. 破产清算:最小化创始人连带责任
当账面现金<三个月运营支出,且无外部融资时,果断启动清算:
- 优先清偿员工工资、社保,避免劳动仲裁。
- 冷库、车辆走法拍流程,**提前找好潜在买家**,缩短周期。
- 创始人用“有限责任公司”防火墙,避免个人房产被追偿。
5. 转型为服务商:从“平台”到“乙方”
自问:技术栈还能卖钱吗?把原有SaaS系统拆成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“县域农产品溯源”模块卖给政府项目。
- “智能分拣算法”授权给生鲜电商按订单抽佣。
- “无人机植保调度”做成按亩计费的SaaS,轻资产上阵。
退出流程时间表(参考模板)
周次 | 关键动作 | 负责人 |
---|---|---|
第1-2周 | 现金流盘点、资产估值 | CFO+外部审计 |
第3-4周 | 接洽潜在买家、签NDA | CEO+FA |
第5-6周 | 法律尽调、债务重组 | 法务+券商 |
第7-8周 | 股东大会表决、工商变更 | 董事会秘书 |
容易被忽视的四大坑
- 政府补贴回收条款:部分县域补贴要求运营满三年,提前退出需按比例退还。
- 农户预付款纠纷:若平台代收代付,退出时必须公示退款计划,否则可能触发群体性事件。
- 数据出境审查:用户数据卖给外资机构需通过网信办安全评估。
- 商标侵权连带:品牌出售后,若买家生产假冒伪劣,原创始人仍可能被起诉。
退出后的二次创业方向
把失败经验打包成“避坑指南”,可切入:
- 农业创业培训:线下小班+线上录播,客单价。
- 县域冷链共享:用轻资产模式整合社会车辆,按次计费。
- 农产品品牌代运营:帮传统农企做直播、做私域,收服务费+分成。
写在最后
互联网农业的退出不是句号,而是分号。**把一次折戟沉沙变成下一次扬帆起航的燃料**,才是真正的行业老兵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