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公司增长速度到底看什么指标?
很多人张口就来“看营收”,其实那只是冰山一角。真正决定增长速度的核心指标有三类:用户增速、收入增速、利润增速。它们像三驾马车,缺一不可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用户增速:月活、日活、新增注册、次日留存
- 收入增速:ARR、MRR、付费转化率、客单价
- 利润增速:毛利率、运营杠杆、现金流回正周期
为什么有的公司三年十倍,有的却昙花一现?
自问:同样是SaaS赛道,A公司三年ARR翻了十倍,B公司却卡在千万级徘徊,差在哪?
自答:关键在于增长飞轮是否跑通。A公司把产品、渠道、数据、资本四块齿轮咬合得严丝合缝:
- 产品:PLG(产品驱动增长)让老用户自发带新用户
- 渠道:与云厂商联合售卖,降低获客成本
- 数据:实时埋点迭代,功能上线两周内就能看到留存提升
- 资本:每轮融资都提前半年启动,资金永远比需求早一步
如何搭建可复制的增长模型?
第一步:找到北极星指标
北极星指标必须同时满足价值可感知、可拆解、可预测。例如,Notion把“周活跃团队数”定为北极星,因为团队付费意愿远高于个人。
第二步:拆分增长公式
用公式把宏大目标拆成可执行动作:
增长=流量×转化率×客单价×续费率×裂变系数
每拆一层,就能找到杠杆最大的环节。
第三步:建立实验文化
字节跳动内部要求“任何功能上线前必须跑AB实验”,实验迭代速度直接决定增长速度。他们甚至把实验平台做成对外产品,既赚口碑又赚收入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资本寒冬下,高增长还能持续吗?
自问:融资窗口关闭,烧钱获客行不通,怎么办?
自答:切换到效率增长模式,用三张表自救:
- 利润表:砍掉ROI低于1的渠道,把预算集中到自然流量
- 现金流量表:把账上现金按18个月做极致拆分,每月滚动预测
- 资产负债表:用应收账款做保理,换现金流续命
典型案例:某跨境电商把广告预算砍掉后,通过私域社群+会员制把复购率从25%提升到48%,半年内现金流回正。
未来五年,哪些赛道还有十倍空间?
判断标准只有一条:技术渗透率是否低于15%。符合这个条件的赛道目前有三个:
- AI+垂直行业:法律、医疗、建筑等场景的AI工具付费意愿刚被唤醒
- Web3基础设施:钱包、节点服务、链上数据分析,用户量每翻一倍,收入翻三倍
- 碳管理SaaS:欧盟CBAM政策倒逼出口企业上系统,市场刚刚启动
创始人必须避开的三个增长陷阱
陷阱一:把融资能力当增长能力。一旦资本断供,虚假繁荣立刻现形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陷阱二:盲目追求GMV忽略现金流。某社区团购巨头用百亿补贴换市场份额,最终因账期断裂猝死。
陷阱三: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。每天跑100个实验,却从不复盘北极星指标是否还成立。
给中小企业的三条可落地建议
- 用“小闭环”验证需求:先服务100个超级用户,跑通付费模型再扩张
- 把销售团队变成增长团队:让销售背一半的裂变指标,话术里强制插入邀请码
- 每月做一次“增长体检”:用RARRA模型(留存-激活-推荐-收入-获客)反向排查漏洞
写在最后
增长速度不是玄学,而是一套可拆解、可量化、可复利的系统工程。今天省下的每一分无效投入,都会变成明天超越对手的加速度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