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平台数量真的在“爆炸”吗?
过去十年,从电商、社交到短视频、本地生活,几乎每隔两年就会出现一个新的“平台风口”。工信部《2023年互联网发展报告》显示,中国境内备案的平台类网站与应用总数已突破42万,较2020年增长约78%。但与此同时,注销、下架、合并的案例也在同步上升。于是,一个核心疑问浮出水面:平台数量的增长究竟是持续扩张,还是已经见顶?

三大维度拆解平台数量曲线
1. 新增注册:仍在爬坡,但坡度放缓
- 2021年新增平台约8.7万家,2022年降至6.9万,2023年进一步滑到5.4万,增速连续三年回落。
- 回落主因并非需求枯竭,而是监管门槛抬高:算法备案、数据出境评估、金融牌照等合规成本劝退了大量“草台班子”。
2. 注销/合并:尾部出清加速
企查查数据显示,2023年注销的平台主体达到1.2万家,为历年最高。其中:
- 近60%为2020—2021年间成立的“跟风型”社区团购、元宇宙社交项目;
- 被并购而非直接注销的比例从2021年的12%升至2023年的31%,说明资本更青睐整合而非烧钱重启。
3. 细分赛道:冷热不均
把镜头拉近到垂直赛道,差异更加明显:
- AI原生平台(如AIGC工具、智能客服SaaS)2023年新增超4600家,同比增长220%;
- 跨境电商独立站新增量连续两年下滑,2023年仅增长7%,红海效应显著;
- 本地生活“到店+到家”赛道,平台数量几乎零增长,但GMV集中度从TOP5的62%提升到71%,意味着存量玩家正在“吃掉”长尾。
未来五年,平台数量还会增长吗?自问自答
问:人口红利见顶,流量成本飙升,新平台还有机会吗?
答:机会仍在,但窗口更窄。增量来自“技术代差”而非“流量洼地”。例如,基于大模型的个性化教育平台、结合空间计算的文旅平台,都可能在细分人群里跑出千万级DAU的产品。
问:监管会不会继续收紧,导致总量萎缩?
答:不会简单“一刀切”,而是分类监管。金融、医疗、数据跨境等强监管领域,平台数量可能继续减少;文化创意、乡村振兴、绿色低碳等鼓励方向,仍会放行甚至给予备案绿色通道。
问:巨头垄断下,新平台如何突围?
答:三条路径已被验证有效:

- 极致细分:聚焦单一场景,如“宠物殡葬一站式平台”,避开大而全的正面战场;
- 协议层创新:利用区块链或跨链协议,做“平台的平台”,例如去中心化身份聚合器;
- 线下重资产绑定:通过自营仓配、实体门店把迁移成本抬高,美团买菜、T3出行都是案例。
数据之外的暗流:平台“隐形化”趋势
很多人忽略了一点:平台不一定再以独立App或网站的形式存在。小程序、企业微信插件、车载HMI、AR眼镜里的轻应用,都在承担平台职能,却不会被传统统计口径收录。
- 微信小程序总量已超380万,其中具备交易闭环的“类平台”小程序年增47%;
- 智能座舱里的车载服务框架,2023年新增接入第三方平台1800余家,几乎等于再造一个“出行版App Store”。
这意味着,未来平台数量的统计维度必须同步升级,否则我们会低估真实生态的繁荣度。
给从业者的三点行动清单
1. 用“技术成熟度曲线”筛选赛道
与其追风口,不如在技术触发期(Innovation Trigger)就布局,例如脑机接口内容分发、量子加密通信平台。此时竞争者少,专利壁垒高。
2. 把合规预算前置到天使轮
过去很多平台死在B轮“补税、补证”。现在把ICP、等保、算法备案费用写进商业计划书,反而更容易拿到机构钱。
3. 设计“可迁移”的用户资产
无论平台形态如何变化,私域社群、数字身份、链上资产都可以随用户迁移。Notion、Discord早期就是靠可导出数据赢得开发者信任。
写在最后的提醒
平台数量的天花板从来不是技术,而是社会总时间/总预算的硬约束。当用户每天花在移动互联网的时长稳定在5小时左右,任何新平台的增长都意味着对旧平台的替代。因此,别再问“未来平台会不会更多”,而要问“我的平台能否成为别人离不开的‘时间替代品’”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