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流量红利见顶:获客成本为何越来越高?
十年前,一个App只要上架就能收获百万下载;今天,哪怕投放千万预算,也可能换不回十万新增。核心原因在于移动互联网渗透率逼近天花板,中国网民规模增速已连续五年低于3%。

自问自答:为什么过去“烧钱换规模”现在失灵了?
因为新增用户池子几乎见底,而老用户被教育得越来越挑剔,对广告免疫、对补贴麻木,导致CAC(获客成本)从早期的几元飙升到几百元。
二、数据垄断与隐私合规:巨头围墙如何困住中小玩家?
当BAT、字节、美团把用户数据锁进“私域花园”,中小公司面临数据孤岛难题:
- 无法获取跨平台画像,精准投放沦为空谈
- 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落地后,合规成本激增,一条用户数据的存储、清洗、调用都要留痕审计
- 巨头用“隐私计算”名义继续垄断数据,中小团队只能买二手标签,效果大打折扣
自问自答:有没有低成本合规获取数据的办法?
目前可行路径只有两条:与拥有场景的中腰部平台做联合建模,或者转向第一方数据运营(比如通过企业微信沉淀自有用户池)。
三、资本寒冬:融资窗口关闭后怎么活下去?
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,互联网领域VC/PE投资额已连续六个季度同比下滑。过去靠PPT拿钱的年代结束,投资人现在只问三件事:
- 现金流是否为正?
- 单用户LTV能否覆盖三倍CAC?
- 技术壁垒是否扛得住巨头复制?
自问自答:没钱投放还能怎么做增长?
把预算从买量转向做裂变:例如拼多多早期用“砍一刀”撬动微信生态,Keep通过UGC健身内容沉淀社区,本质是用社交关系链替代广告位。

四、技术内卷:AI大模型是解药还是新枷锁?
ChatGPT带火了AIGC,但也带来算力军备竞赛:
- 训练一次千亿级模型需花费千万美元,中小团队根本烧不起
- 开源模型(如Llama2)虽降低门槛,但微调数据成本仍高达百万级
- 巨头把大模型封装成API,按调用量收费,本质上变成新型“水电煤”税
自问自答:如何避免给巨头打工?
垂直场景的小模型+私有数据才是破局点。例如医疗SaaS公司用百亿级参数模型专攻病历生成,比通用大模型效果提升40%,成本却降低70%。
五、组织熵增:为什么大厂开始“降本增效”?
当业务增速放缓,过去“人海战术”的副作用显现:
- 中层冗余:某头部电商一个首页改版需17个部门签字
- 创新窒息:KPI导向导致没人敢做0到1的尝试
- 人才泡沫:应届生年薪倒挂老员工,人力成本吞噬利润
自问自答:小团队如何保持敏捷?
采用“特种兵”模式:一个项目3-5人全栈作战,用股权激励替代高薪,像Shein的爆款小组制,把决策周期从月缩短到周。
六、用户倦怠期:产品如何对抗“七年之痒”?
QuestMobile报告显示,用户平均每月打开App数量已连续三年下降,注意力成为最稀缺资源。典型症状包括:

- 社交产品:朋友圈三天可见成标配,内容发布率下降50%
- 电商平台:促销节GMV增速从200%跌至20%
- 工具软件:付费会员续费率不足30%
自问自答:怎样重新激活沉睡用户?
把产品变成“游戏”:支付宝的“蚂蚁森林”用碳积分换真树,Keep的奖牌挑战跑,本质是用即时反馈机制对抗长期倦怠。
七、全球化退潮:Copy from China还行得通吗?
过去中国模式横扫东南亚,如今面临三重阻力:
- 政策风险:印度封禁300款中国App,一夜之间蒸发十亿用户
- 本土觉醒:印尼GoTo、越南VNG崛起,直接复制不再奏效
- 文化隔阂:中东用户拒绝“996式”运营,需要重构产品逻辑
自问自答:出海企业如何本地化?
深度雇佣本土团队+改造商业模式。例如TikTok在巴西直播电商不抽佣,靠广告盈利;米哈游在欧美把抽卡机制改成Battle Pass,规避赌博争议。
八、突破瓶颈的三条非共识路径
当主流赛道陷入红海,不妨关注这些被忽视的洼地:
- 下沉市场的“老龄化”:60岁以上网民规模已达1.53亿,但针对他们的产品只有大字版App,供需严重失衡
- 产业互联网的“慢需求”:建筑、农业等数字化率不足10%,一个SaaS模块可吃十年红利
- Web3的合规化机会:香港开放虚拟资产交易,中国团队可借道出海做B端服务
自问自答:现在创业还能选什么方向?
避开C端流量战争,扎进B端深水区。比如用AI做工业质检,客单价百万起,客户生命周期长达5-8年,反而比消费互联网更“性感”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