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粮油主业“量增价跌”:规模越大越不挣钱?
- **全球大豆、玉米价格三年连跌**:CBOT大豆期货从2022年高点下跌38%,中粮进口成本虽降,但国内终端零售价同步走低,价差空间被压缩。 - **国内压榨产能严重过剩**:全国大豆压榨产能1.6亿吨,实际需求仅9000万吨,中粮旗下33家油厂开机率不足50%,**固定折旧与人工摊销吃掉利润**。 - **国储轮换政策收紧**:过去靠托市收购赚政策红利的模式失灵,2023年国储拍卖成交率仅41%,中粮库存大豆账面浮亏超20亿元。 ---二、海外并购“消化不良”:从“买得到”到“管不好”
- **尼德拉与来宝农业后遗症**:2014年斥资30亿美元收购的荷兰尼德拉,因整合缓慢,2023年计提商誉减值8.7亿美元;来宝农业南美港口因环保诉讼停运,**资产减值+诉讼赔偿合计12亿元**。 - **汇率与利率双重夹击**:美元融资成本从2%升至5.5%,中粮海外负债占比42%,**年利息支出增加34亿元**。 - **本土化人才断层**:海外高管离职率连续三年超25%,巴西、阿根廷粮库因管理缺位,大豆霉变率高出行业均值3个百分点。 ---三、品牌消费“上不去”:福临门为何打不过金龙鱼?
- **渠道下沉成本畸高**:福临门在三线以下市场铺货需支付“条码费”“堆头费”,**单吨销售费用比金龙鱼高220元**。 - **产品同质化严重**:小包装油SKU中,非转基因、有机等溢价品类占比不足15%,而金龙鱼已推“零反式脂肪”“稻米油”等高毛利产品。 - **线上转型迟缓**:2023年电商收入占比仅8%,低于行业平均的22%,抖音直播间福临门粉丝数不足金龙鱼1/10。 ---四、债务雪球:越赚钱越缺钱?
- **短债长投错配**:2023年短期借款高达1800亿元,而港口、仓储等重资产回收周期超10年,**“借新还旧”导致财务费用吞噬经营现金流**。 - **评级下调触发交叉违约**:穆迪将中粮控股评级从Baa3降至Ba1,境外债券利差扩大至450BP,**新发美元债成本飙升至7.5%**。 - **隐性担保风险**:为子公司中粮地产提供的200亿元担保中,已有17亿元因项目烂尾被银行追索。 ---五、转型难点:想“做加法”却被“旧枷锁”套牢
- **生物燃料突围受阻**:中粮在吉林的燃料乙醇项目因玉米原料价格波动,2023年亏损5.2亿元,**国家补贴从每吨800元降至300元**。 - **预制菜赛道慢半拍**:相比新希望“美好小酥肉”年销30亿元,中粮“梅林”罐头仍以B端餐饮为主,**C端品牌认知度不足20%**。 - **数字化转型“雷声大雨点小”**:SAP系统上线五年,仍有40%工厂手工录单,**巴西大豆船期数据延迟72小时,导致期货套保失效**。 ---六、自救路径:砍掉“失血点”还是再造“造血点”?
- **剥离非核心资产**:已挂牌出售中粮地产旗下3个三四线城市商业综合体,**预计回血50亿元用于偿还短债**。 - **重塑供应链**:与先正达合作在巴西试点“订单农业”,锁定50万吨大豆供应,**将采购成本降低4%**。 - **品牌高端化试水**:推出“福临门营养家”有机葵花籽油,定价68元/升,**毛利率达35%,目标三年占比提升至20%**。 - **债务重组方案**:拟发行10年期可交换债,以中粮酒业股权作质押,**置换高成本美元债,年节约利息6亿元**。 ---七、未来拷问:中粮会成为“中国版嘉吉”还是“下一个来宝”?
- **如果继续“大而全”**:粮油、地产、金融、乳业多线作战,**管理半径超过能力边界,可能重蹈来宝贸易帝国崩塌覆辙**。 - **如果聚焦“粮油+食品”**:砍掉地产、金融业务,**对标嘉吉“从农场到餐桌”全产业链,需忍受3-5年转型阵痛期**。 - **变量在于政策**:若国家重启大豆产业补贴或放开燃料乙醇配额,**中粮或凭央企身份再次获得“输血”机会**。 中粮的困境,本质是“规模红利”时代终结后,**如何在全球化、市场化、品牌化三条战线上同时补课**。留给这家老牌央企的时间,或许比外界想象的更短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