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用户最关注什么?
资金安全、收益率、合规性、操作便捷度、数据隐私。 ---资金安全问题为何连续三年排在首位?
在最新发布的《2024中国互联网金融用户行为调查报告》中,“资金是否安全”以78.6%的选择率高居榜首,连续三年位列第一。原因并不复杂:

- 平台跑路事件仍偶有发生,用户心理阴影尚未消散。
- 银行存管覆盖率虽已超九成,但部分中小平台仍存在“伪存管”。
- 用户教育不足,很多人分不清“银行存管”与“银行托管”的差异。
自问:如何判断平台是否真的接入银行存管?
自答:登录银行官网,在“合作平台名单”里检索该平台名称,若名单更新滞后,可直接拨打银行客服电话核实。
收益率预期为何持续走低?
2024年用户可接受的年化收益区间集中在3.5%—5.5%,较2021年下降约1.8个百分点。背后逻辑有三:
- 货币政策宽松,市场无风险利率下行。
- 监管趋严,高息揽储被明令禁止。
- 用户心态成熟,“高收益=高风险”已成共识。
自问:现在还能找到6%以上的合规产品吗?
自答:极少。若出现,需重点核查底层资产是否为消费金融小额分散债权,并确认平台是否持牌。
合规性指标首次细化到“三证”
过去用户只看“有无ICP”,2024年调查新增两项硬指标:
- 网络小贷牌照:跨省经营必备。
- 征信业务备案:涉及信用贷、联合贷必查。
自问:三证齐全就绝对安全?
自答:非也。仍需关注实缴资本、不良率、信息披露完整度。

操作便捷度如何量化?
报告首次引入TTF(Time To Finish)指标:从注册到成功出借的平均耗时。
平台梯队 | TTF中位数 | 用户流失率 |
---|---|---|
头部 | 2分15秒 | 7% |
腰部 | 4分30秒 | 18% |
尾部 | 8分钟以上 | 35% |
自问:哪些环节最拖时间?
自答:人脸识别反复失败、银行卡四要素校验延迟、风险测评问卷过长。
数据隐私焦虑升级
2024年,“是否获取非必要权限”成为用户卸载APP的首要原因,占比42%。常见越权行为:
- 读取通讯录用于“好友邀请”
- 调用摄像头进行“环境检测”
- 后台持续定位“评估消费能力”
自问:如何一键关闭非必要权限?
自答:iOS:设置-隐私-APP名称-关闭精准定位、通讯录、照片;安卓:设置-应用权限管理-逐项禁用。
未来一年,用户还想要什么?
开放式问卷显示,高频需求集中在:

- 实时资产证明:类似银行存款证明,可用于签证、贷款。
- AI投顾2.0:不仅推荐组合,还能解释调仓逻辑。
- 一键迁移:把A平台的持仓债权无损转移到B平台。
自问:这些需求何时能实现?
自答:监管沙盒已在深圳、苏州试点债权流转登记系统,预计2025年Q2开放首批白名单。
给从业者的三点启示
1. 安全叙事要“可视化”:把银行存管协议、保险保单做成可下载PDF,而非藏在三级页面。
2. 收益展示要“场景化”:用“每日收益可买一杯咖啡”替代冷冰冰的数字。
3. 隐私条款要“说人话”:把“我们可能会收集您的部分信息”改成“仅在您主动上传身份证时保存影像,30天后自动删除”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