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“石油互联网+”?
“石油互联网+”并不是简单地把加油站搬到线上,而是把**勘探、炼化、运输、零售、金融、碳管理**六大环节全部数字化,再用互联网手段把数据变成资产。它既包括B2B大宗交易,也涵盖B2C车主服务,更延伸到B2G政府监管。一句话,凡是石油价值链里能用数据提升效率、降低成本、创造新收入的场景,都算“石油互联网+”。

行业规模到底有多大?
先给结论:**2023年中国石油互联网+市场规模约1.7万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8%—22%之间**。这一数字由以下三块拼成:
- 线上交易额:包括原油、成品油、化工品、润滑油等大宗B2B平台撮合交易,约1.1万亿元;
- 数字化服务收入:SaaS、物联网设备、云存储、AI算法订阅,约3200亿元;
- 车后及增值服务:智慧加油站、会员营销、保险分期、碳积分交易,约2800亿元。
为什么增速能长期保持20%左右?
政策端:双碳与数字经济双重推力
国家能源局《“十四五”现代能源体系规划》明确提出,**2025年前要完成90%以上炼厂数字化改造**。这意味着政府补贴、税收优惠、绿色信贷都会向“石油互联网+”倾斜。
需求端:民营炼厂与加油站“被迫”上网
民营炼厂产能占全国近30%,但品牌弱、渠道散,只能通过线上平台找客户;全国11万座加油站里,**单站日均销量不足5吨的占60%**,不借助互联网做精准营销就难以盈利。
技术端:5G+北斗让“黑匣子”变“透明罐”
过去油罐车运输像黑箱,现在北斗高精度定位+5G实时回传,**运输损耗率从0.3%降到0.1%**,一年就能为行业节省超50亿元。
如何自己测算区域市场规模?
三步法,十分钟就能算出一个地级市的机会:

- 锁定区域油品年消费量:从省能源局或统计局查“成品油表观消费量”,再按人口或GDP权重拆到市;
- 计算线上渗透率:全国平均B2B线上渗透率约35%,但山东、广东、浙江已超50%,西部省份不足20%,按区域成熟度调整;
- 叠加数字化改造预算:一座年销量3万吨的加油站,数字化改造一次性投入约80万—120万,按站点数量加总。
举例:某沿海地级市年消费成品油450万吨,线上渗透率40%,则线上交易额=450万×7000元/吨×40%=126亿元;全市加油站约580座,其中40%已改造,剩余60%潜在改造预算=580×60%×100万≈3.5亿元。两项相加,该市“石油互联网+”市场规模≈129.5亿元。
容易被忽视的三大增量赛道
- 碳资产管理:全国碳市场已纳入炼油行业,**每万吨碳配额线上交易手续费约2万—3万元**,未来三年将带来百亿级平台收入;
- 船供油电商:国际航行船舶在中国加油量占全球14%,但线上订单不足5%,**单船单次加油额高达200万—500万美元**,佣金空间巨大;
- 储能电池租赁:加油站屋顶光伏+储能削峰填谷,**每站年均节省电费6万—10万元**,设备租赁模式正在快速复制。
头部平台如何切蛋糕?
目前赛道呈现“三超多强”格局:
| 平台 | 核心模式 | 2023年交易额 | 盈利点 | 
|---|---|---|---|
| 找油网 | B2B撮合+自营 | 4200亿元 | 价差+供应链金融 | 
| 滴滴加油 | C2B聚合 | 1800亿元 | 广告+会员 | 
| 延长云商 | 国企自营 | 1500亿元 | 服务费+数据变现 | 
| 省团石化 | SaaS+社群 | 900亿元 | 软件订阅+交易返佣 | 
它们的共同点是:**先做交易、再做数据、最后做金融**。谁先拿到真实、连续、闭环的交易数据,谁就能把风控模型跑通,从而吃到金融环节最肥的一块肉。
中小玩家还有机会吗?
有,但必须“错位切入”:
- 做重度垂直:例如只服务LNG重卡加气站,把气源、物流、金融、维修全部搬到线上,形成区域壁垒;
- 做数据工具:给民营炼厂开发“一键报税”SaaS,解决他们最头疼的税务合规问题,按报税金额抽万分之三手续费;
- 做碳服务:帮加油站做碳足迹盘查,再撮合CCER交易,**每万吨CCER可获利差50万—80万元**,小团队也能年入千万。
未来五年规模预测
综合多家券商模型,**到2028年中国石油互联网+市场规模将突破4万亿元**,其中:

- 大宗B2B线上化率提升至55%,交易额2.6万亿元;
- 数字化服务收入年复合增长25%,达到8000亿元;
- 车后及增值服务因新能源车占比提升,增速放缓至12%,但绝对值仍达6000亿元。
变量在于政策:如果碳税提前开征,市场规模可能再增10%—15%。
投资人最关心的两个问题
Q:新能源车渗透率提高会不会让赛道缩水?
A:不会。一方面,**化工原料需求仍在增长**,乙烯、PX、润滑油等依旧靠石油;另一方面,充电桩、换电站、储能本身也需要柴油发电做备用,石油互联网+只是把服务对象从“汽油车”扩展到“综合能源终端”。
Q:数据安全会不会成为天花板?
A:短期确实会增加合规成本,但长期看,**谁率先拿到国家能源局颁发的“能源数据运营牌照”**,谁就能把竞争对手挡在门外,形成新的护城河。
 
    			
    		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