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医疗的盈利模型到底长什么样?
很多人以为互联网医疗就是“线上问诊”,其实那只是冰山一角。真正的盈利模型=高频低毛利+低频高毛利+数据增值,三者叠加才能跑通现金流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问诊收费为什么只能算“流量入口”?
单次图文问诊定价区间在9-39元,平台抽佣30%左右,毛利极低。但它完成了三件事:
- 沉淀电子病历,为后续复诊、处方流转打基础
- 筛选高意向患者,向专科服务、保险导流
- 积累医生IP,提升用户粘性与复购
因此,问诊本身不赚钱,却像商场门口的“免费停车券”,把人先拉进来。
处方流转与药品差价:被低估的现金牛
患者拿到电子处方后,平台提供三种履约方式:
- 院边药房闪送:30分钟到手,平台抽8%-12%配送费
- 自营大药房:控货控价,毛利率可达25%-35%
- DTP特药直邮:肿瘤药、新特药,单客年消费5万+,毛利40%以上
国家药监局2023年披露,互联网渠道处方药销售额已突破180亿元,年复合增速超60%。
会员订阅制:把“看病”变成“包年服务”
好大夫、微医、平安健康都在推299-999元年卡,权益包括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不限次数图文/电话问诊
- 专家号源绿色通道
- 全年健康管理报告
- 线下检查折扣券
看似亏本,实则LTV(用户生命周期价值)提升3-4倍,续费率稳定在55%以上。
保险联动:医疗数据如何变成保费?
平台与保险公司共建“带病体可投保”产品:
- 利用问诊、购药数据做动态风险定价
- 用户购买保险后,平台获得首年保费15%-25%的渠道费
- 理赔环节介入,降低过度医疗,再赚健康管理服务费
2023年众安与微医合作的“高血压专病险”,赔付率比传统产品低18个百分点。
药企数字化营销:比学术会议更精准
传统医药代表人均覆盖8-10位医生,线上平台可以同时触达万名医生:
- 病例征集项目:药企按例付费,单例200-500元
- 直播科室会:CPE(单次教育成本)降至线下1/5
- 真实世界研究:平台提供脱敏患者数据,药企支付数据使用费
辉瑞、诺华每年在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投放预算已占数字营销总预算30%以上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ToB健康管理:从C端补贴到B端盈利
企业客户按人头付费,典型场景:
- 员工体检+在线解读报告:客单价200-400元/人/年
- 慢病管理外包:糖尿病、高血压群体,每人每年1200-1800元
- 职场急救培训:线下课程+线上随访,毛利50%+
京东健康2023年财报显示,其企业健康管理收入同比增长92%,成为增速最快的板块。
数据资产:最难估值却最具想象力
合规前提下,平台可输出三类数据服务:
- 疾病趋势预测:辅助政府公共卫生决策
- 药物经济学研究:帮助医保局谈判采购价
- 临床试验患者招募:缩短药企招募周期40%
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已开放11个试点城市,数据交易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500亿元。
盈利组合拳:为什么单一模式跑不通?
拆解头部平台财报会发现,没有任何一家收入结构是单一的:
平台 | 问诊占比 | 药品占比 | 会员+保险 | 其他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平安健康 | 12% | 46% | 28% | 14% |
微医 | 8% | 55% | 22% | 15% |
好大夫 | 25% | 35% | 30% | 10% |
结论:互联网医疗盈利=低毛利引流+高毛利变现+数据长尾价值,缺一不可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