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工业互联网大会把焦点放在易事特?
过去十年,工业领域最大的变化不是机器换了新外壳,而是数据开始像电流一样在产线里流动。2024工业互联网大会把聚光灯打在易事特身上,原因很简单:它把“电力+算力”做成了闭环,让工厂既能用绿电省钱,又能用算法赚钱。别家谈概念,易事特直接拿出可复制的落地模型,这才是大会最想要的样板。

易事特在大会现场展示了哪些硬核方案?
1. 边缘智算微模块:把数据中心塞进配电室
传统工厂想上AI质检,得先扩建机房、拉专线,动辄半年。易事特把UPS、锂电、液冷服务器塞进一个20英尺集装箱,现场插电即用。实测在东莞某PCB厂,部署周期从90天压缩到7天,良品率提升3.8%。
2. 光储充一体化:让机器人用上自家屋顶的电
- 屋顶光伏年发电量120万度,抵消30%生产用电
- 梯次电池做储能,削峰填谷每年省下电费超80万元
- AGV叉车换电站与储能系统联动,充电效率提升40%
3. 数字孪生驾驶舱:一张图看懂全厂能耗
通过三维建模把产线、空调、空压机等设备映射到虚拟空间,实时显示碳排强度。某汽车配件厂接入后,发现夜班空转损耗占总能耗12%,调整排产后单月节电21万度。
制造业老板最关心的三个问题
Q1:投资回报率多久能回本?
以长三角一家年用电2000万度的电子厂为例:
- 光伏+储能初期投入约800万元
- 每年节省电费+碳交易收益约260万元
- 静态回收期3.1年,若叠加政府补贴可缩短至2.5年
Q2:老设备怎么接入新系统?
易事特的做法是“通讯层做加法,控制层做减法”:在老旧PLC旁加装协议转换网关,把Modbus、Profibus转成MQTT上云,原产线不动一根线。某1988年建成的纺织厂用此法接入系统,仅花费18万元就实现了能耗在线监测。
Q3:数据安全会不会有风险?
他们采用“三级跳”策略:

- 本地边缘服务器做实时决策,数据不上传
- 敏感工艺参数用国密算法加密后传输
- 核心配方数据仅存于工厂私有云,物理隔离互联网
易事特方案背后的技术栈拆解
电力电子层:碳化硅器件的降维打击
最新UPS模块采用SiC MOSFET,开关损耗降低60%,同样功率下体积缩小35%。这意味着配电室能腾出更多空间放服务器,单位面积算力密度提升2.4倍。
能源管理层:AI预测比天气预报还准
通过LSTM神经网络分析过去三年气象数据+产线排产计划,光伏出力预测精度达到97.2%。某食品厂据此提前调整冷冻库温度设定值,错开电价高峰时段用电,年省电费45万元。
工业软件层:低代码平台让工艺员也会编程
拖拽式组态工具内置2000+工业协议模板,设备接入时间从2周缩短到2小时。现场演示中,一位50岁的电工用20分钟搭建了空压机远程启停逻辑。
下一步:从单厂到产业集群的复制路径
易事特正在浙江试点“虚拟电厂”模式:把周边5家工厂的储能系统聚合成一个50MW的调峰资源池。当电网发布需求响应指令时,系统自动分配各厂放电额度,参与企业每度电可获得1.2元补贴,比单纯卖电收益高3倍。
这种模式一旦跑通,意味着未来工业互联网的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的较量,而是生态集群的对抗。谁先接入能源互联网,谁就拿到了下一轮产业升级的船票。

 
    			
    		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