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互联网餐饮到底靠什么赚钱?
很多人以为互联网餐饮就是“把饭搬到线上”,其实真正的盈利点藏在流量变现、数据增值、供应链差价这三条暗线里。线下餐厅赚的是菜品毛利,线上餐饮赚的是效率红利:同样的厨房、同样的厨师,通过互联网把产能卖给更多人。

二、外卖平台的五大盈利模型拆解
1. 佣金抽成:最直观的现金流
平台向商家收取15%-25%的订单佣金,看似一刀切,其实暗藏分层:
- KA品牌:抽佣12%-15%,换取独家上线或大额广告预算;
- 腰部连锁:抽佣18%-22%,平台给予流量倾斜;
- 长尾小店:抽佣25%封顶,用高费率补贴平台运营成本。
2. 广告竞价:搜索排名的隐形税
为什么同一家店中午和晚上的曝光位不同?因为关键词竞价实时刷新:
- “麻辣烫”单次点击出价0.8-2.3元,午餐高峰溢价40%;
- 品牌专区按CPD(按天付费)售卖,日均300-800元/城市;
- “优惠红包”广告位按CPS(按成交付费),抽成额外加5%。
3. 配送费:用户支付的“时间税”
平台把配送成本拆成三段:
- 用户端:2-6元基础运费+距离加价;
- 商家端:每单补贴1-3元冲单量;
- 骑手端:动态溢价时段每单+2-5元。
看似补贴大战,实则峰谷价差让平台旱涝保收。
4. 会员订阅:锁定高复购人群
美团“神会员”、饿了么“吃货卡”本质是把未来订单提前变现:

- 年费88-128元,用户获得20-30张5元无门槛券;
- 平台测算:会员月均下单5.7次,非会员仅2.3次,券后客单价反而提升12%。
5. 供应链金融:看不见的“抽水机”
平台通过交易数据给商家放贷:
- 日利率0.03%-0.05%,低于民间小贷;
- 放款额度=近30天日均交易额×3倍;
- 逾期直接从次日营业额自动划扣,坏账率低于1.5%。
三、餐饮品牌如何反向利用平台盈利?
1. 用“爆款引流”对抗高抽佣
把毛利率70%以上的小吃做成9.9元爆款,拉高店铺权重后再推正餐。某酸菜鱼品牌靠9.9元小酥肉月销8万份,正餐客单价从48元涨到67元。
2. 私域截流:把平台流量变“自有”
三步操作:
- 随餐放“好评返现”卡片,引导加企业微信;
- 社群发限时半价券,避开平台抽佣;
- 小程序下单用第三方配送,每单省4-6元。
3. 数据选品:比平台更懂用户
下载外卖平台商家版“经营分析”,重点看:
- “菜品点击率TOP20”——找潜在爆款;
- “差评关键词”——优化出餐流程;
- “时段销量”——针对性做员工排班,节省人力15%。
四、未来三年可能出现的新盈利点
1. 预制菜B2B分销
平台把头部商家的爆款菜品做成预制包,卖给中小商家。某麻辣烫品牌通过分销汤底预制菜,一年额外增收2000万。

2. 厨房共享抽成
像“熊猫星厨”这类共享厨房,按营业额抽8%-12%场地费,本质是轻资产做“二房东”。
3. 广告DMP数据交易
平台把用户点餐偏好脱敏后卖给快消品牌,比如“深夜点烧烤的用户”打包卖给啤酒厂商,CPM报价可达80-120元。
五、自问自答:小商家如何不被平台“榨干”?
Q:抽佣25%还能赚钱吗?
A:把成本拆成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。房租、厨师工资是固定的,外卖增加的销量只增加食材和包装成本。当单量达到堂食3倍时,即使抽佣25%,边际利润率仍高于堂食。
Q:不做竞价就没有流量怎么办?
A:用“自然流量漏斗”:优化店铺名称(加商圈关键词)、设置1元秒杀菜、引导收藏送饮料。某奶茶店靠“收藏门店送珍珠”三天自然流量涨300%。
Q:平台政策频繁变动如何应对?
A:建立“平台敏感度测试”:每次政策调整先选1-2家门店小范围试验,比如新费率上线后,用A/B测试对比提价/降权/套餐组合哪种损失最小,再全量复制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