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玑科技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架构长什么样?
- **设备层**:兼容PLC、CNC、机器人等主流协议,支持毫秒级采集。 - **边缘层**:内置工业AI推理框架,可在产线侧完成缺陷检测、能耗预测。 - **PaaS层**:提供低代码建模、数字孪生引擎、时序数据库三大组件。 - **应用层**:开箱即用的MES、APS、QMS,也可通过API快速拼装个性化SaaS。 ---为什么制造企业需要天玑科技工业互联网?
**痛点一:数据孤岛** 传统ERP、MES、SCADA各自为政,数据口径不一致,导致排产、质检、设备维护无法联动。 **痛点二:柔性不足** 订单碎片化、工艺频繁变更,人工Excel排产已无法应对。 **痛点三:能耗与成本压力** 电价浮动、原材料涨价,需要实时洞察“人-机-料-法-环”的浪费点。 天玑科技通过统一数据模型与微服务架构,把上述痛点转化为可量化的KPI: - 设备综合效率OEE提升15%-30% - 换线时间缩短40% - 单位能耗降低8%-12% ---落地路径:从0到1的四个阶段
### 阶段1:场景梳理与ROI测算 先回答三个问题: 1. 哪条产线停机损失最大? 2. 哪类缺陷返工成本最高? 3. 哪道工序能耗占比最高? 把答案量化成“每小时损失金额”,就能快速锁定高价值场景。 ### 阶段2:平台选型与PoC验证 - **技术验证**:用天玑边缘网关接入3-5台关键设备,跑一周数据,验证采集稳定性与AI模型精度。 - **业务验证**:选择“设备预测性维护”或“AI质检”做PoC,目标是在4周内让业务部门看到停机次数或缺陷率下降。 ### 阶段3:数据治理与模型迭代 **治理重点**: - 建立设备主数据、工艺参数、质检标准的统一编码; - 对时序数据做异常清洗,避免“垃圾进、垃圾出”。 **迭代方法**: - 每周召开“数据复盘会”,让工艺、设备、IT三方共同标注异常; - 把AI模型从单工序扩展到多工序联动,例如把“温度-振动-电流”三维特征与“表面缺陷”关联。 ### 阶段4:规模化推广与组织变革 - **推广策略**:以“灯塔车间”为样板,输出SOP和培训手册,复制到同品类产线。 - **组织配套**:成立“数字化作战室”,由生产副总挂帅,IT与工艺双负责人制,确保项目不变成“IT独角戏”。 ---典型行业案例拆解
### 汽车零部件行业 **背景**:某Tier1厂商有200台CNC,换刀频次高、刀具异常导致批量废品。 **解决方案**: - 在主轴加装振动传感器,天玑边缘AI实时计算刀具磨损指数; - 当指数超过阈值,自动下发换刀指令到MES,并同步调整后续工序节拍。 **效果**: - 废品率从2.1%降至0.7%; - 刀具寿命利用率提升18%。 ### 3C电子行业 **背景**:SMT贴片线换线频繁,平均换线时间45分钟。 **解决方案**: - 用天玑数字孪生预演换线流程,识别瓶颈工位; - 通过AGV与智能料塔联动,实现“一键换料”。 **效果**: - 换线时间压缩至18分钟; - 月产能提升22%。 ---常见疑问快问快答
**Q:老设备没有网口,能接入吗?** A:天玑提供串口转以太网模块,支持Modbus RTU/TCP、OPC DA/UA协议转换,最快2小时完成改造。 **Q:数据上云安全怎么保障?** A:采用“数据不动、模型动”的联邦学习机制,敏感工艺参数留在本地,只上传加密后的梯度。 **Q:中小企业预算有限,能否分期?** A:支持“订阅制+按效果付费”,先按设备数量计费,达到约定KPI后再转为年度License。 ---下一步:从工业互联网到工业智能体
天玑科技正在把大模型引入工业场景,打造“工业智能体”: - **自然语言交互**:工程师可直接问“为什么3号机台最近OEE下降?”系统会自动归因并给出优化建议。 - **自主决策**:当检测到原材料批次波动,智能体可自动调整工艺参数并通知质检部门加严抽检。 这意味着,未来的工厂不再是“人找问题”,而是“问题找人”,让每一次异常都成为改进的起点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