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中国互联网医疗产业规模到底有多大?
根据工信部、国家卫健委、艾瑞咨询三家机构交叉验证的最新数据,2024年中国互联网医疗整体市场规模预计突破6,500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约28%。其中,在线诊疗、医药电商、健康管理三大板块贡献了超过80%的营收。

为什么产业规模能连续三年保持25%以上增速?
自问:政策、技术、需求,哪一条才是核心引擎?
自答:三条缺一不可,但医保线上支付的全国推开才是真正的“临门一脚”。2023年底,全国已有31个省级医保信息平台完成接口改造,线上可结算项目从慢性病复诊扩大到常见急性病,直接带来单季度新增GMV 420亿元。
产业规模拆分:钱都花在哪些场景?
- 在线问诊:约1,800亿元,占比28%,客单价从2021年的58元提升到2024年的92元,主要驱动力是专科医生视频问诊。
- 医药电商B2C:约2,900亿元,占比44%,处方药外流贡献了新增1,200亿元。
- 健康管理订阅:约1,100亿元,占比17%,企业团单占比首次超过C端个人付费。
- 数字疗法与保险:约700亿元,占比11%,但年增速高达65%,是资本最关注的细分赛道。
区域分布:一线城市贡献过半,下沉市场增速翻倍
北上广深杭五城合计GMV 3,400亿元,占比52%。县域市场2024年同比增速达到110%,核心原因是基层卫生院接入区域互联网医院平台后,常见病处方线上流转比例从不足5%跃升至37%。
---产业链谁最赚钱?一张利润表看懂
环节 | 毛利率 | 净利率 | 代表企业 |
---|---|---|---|
数字医院平台 | 55% | 18% | 微医、好大夫 |
医药电商自营 | 22% | 3% | 京东健康、阿里健康 |
医生MCN | 68% | 25% | 医联、杏仁 |
保险TPA | 35% | 12% | 镁信、圆心 |
可以看出,轻资产的医生MCN和数字医院平台盈利能力最强,而重仓储的医药电商仍在用规模换市场。
---未来三年产业规模还能翻一倍吗?
自问:天花板在哪里?
自答:对标美国,中国互联网医疗渗透率目前仅14%,美国已接近38%。如果医保线上支付病种目录再扩大50%,2027年整体规模有望达到1.4万亿元。但前提是解决两大瓶颈:
- 数据互通:电子病历跨院调阅率不足30%,导致重复检查、处方外流受阻。
- 医生供给:全国注册医师中仅11%取得互联网医院执业备案,多点执业政策落地速度决定服务上限。
普通人如何分享产业规模红利?
三条路径,门槛从低到高排列:

- 购买健康管理年卡:年费1,200-2,000元即可锁定三甲医生图文+视频问诊各12次,比单次付费节省约40%。
- 投资医药电商龙头股票:京东健康、阿里健康港股通已开放,2024年动态PE约28倍,低于创新药均值。
- 成为签约医生:皮肤科、儿科、内分泌科线上需求最大,三甲医院主治医师以上级别每月兼职收入可达8,000-15,000元。
监管趋严会不会压缩产业规模?
自问:史上最严《互联网诊疗监管办法》2024年5月实施,是否利空?
自答:短期阵痛,长期利好。不合规的“AI秒开处方”被叫停后,头部平台市占率反而提升。以某头部平台为例,监管落地后单季度活跃医生数下降12%,但人均处方量增长30%,客单价提升22%,整体GMV未降反升。
写在最后:产业规模背后的健康红利
当6,500亿元市场规模转化为人均线上就医2.3次/年、慢病患者复诊率提升40%、基层卫生院药品配备率提高25%时,数字才真正有了温度。互联网医疗的规模,最终要让每一个家庭在深夜发烧时,不再手忙脚乱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