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互联网金融为何突然爆发?
2015年被称为“互联网金融监管元年”,却也是行业井喷的一年。原因在于:
- 政策窗口期:央行等十部委7月发布《指导意见》,首次明确P2P信息中介定位,资本闻风而动。
- 移动端普及:智能手机保有量突破5亿,微信支付、支付宝线下场景爆发,用户习惯一夜之间迁移。
- 资产端创新:消费金融、供应链金融从银行“剩饭”变成香饽饽,年化收益普遍高出传统理财2-3倍。

P2P网贷在2015年到底挣不挣钱?
答案是头部平台盈利,中小平台亏损。
- 陆金所、宜人贷全年净利润分别达10亿、3亿人民币,靠收取2%-4%服务费。
- 但全年新增平台超2000家,40%死于获客成本过高——单个有效投资人成本从年初的200元飙到年末的800元。
- 关键转折点:12月e租宝事件爆发,行业信任度骤降,投资人开始“只认银行存管”。
2015年最火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是哪三种?
1. 消费金融:场景为王
京东白条、蚂蚁花呗交易额半年翻三倍,核心在于:
- 嵌入电商支付环节,用户决策时间缩短至3秒;
- 坏账率控制在1.5%以内,远低于信用卡2.3%的水平。
2. 股权众筹:政策红利下的“全民天使”
36氪、天使汇全年上线项目超3000个,但需注意:
- 退出周期平均5-7年,远高于P2P的3个月;
- 证监会12月出台《征求意见稿》,要求单个项目投资人不超过200人。
3. 互联网保险:碎片化场景爆发
众安保险推出的“退货运费险”单日保单破亿,秘诀是:
- 保费低至0.3元,用户决策无感;
- 大数据定价:根据买家退货率动态调整费率,精准到小数点后四位。
普通投资者如何避开2015年那些“坑”?
自问自答:
Q:高息平台能不能碰?
A:年化超过15%的平台,80%在2015年出现提现困难。红岭创投等大平台主动降息至10%-12%,反而存活。
Q:银行存管等于安全吗?
A:不是。2015年至少有5家已存管平台跑路,关键看是否完成资金全量存管(部分存管仍可设资金池)。
Q:风投系平台一定靠谱?
A:IDG投资的某平台C轮后仍因资产端造假倒闭,需核查风投是否参与实际风控。

2015年监管文件对2016年投资有何预示?
- P2P限额:个人在同一平台借款上限20万,企业100万,直接封杀大额标的,车贷、小额信贷成主流。
- 牌照化:第三方支付、众筹、保险代理均需持牌,2016年牌照转让价预计涨3倍。
- 信息披露:要求平台每月公布坏账率、逾期90天以上金额,投资人可据此筛掉30%不透明平台。
未来三年,哪些细分赛道值得提前布局?
- 农村金融:2015年翼龙贷在县域放贷超200亿,坏账率仅1.2%,证明熟人社会+大数据风控可行。
- 智能投顾:理财魔方等初创公司用算法组合ETF,将管理费从1.5%降至0.5%,2015年管理规模增长10倍。
- 区块链支付:招商银行2015年上线跨境区块链清算,单笔成本从100元降至5元,2016年或向个人开放。
一个2015年投资人的真实账本
“我从年初试水P2P,到年末踩雷3家平台,最终收益8.7%。经验只有三条:
- 只投TOP10平台,哪怕收益低2%;
- 每月提现利息,绝不复投高息标的;
- 年底把50%资金转到货币基金,躲过12月跑路潮。”
2015年的互联网金融像一场极速赛车,监管是弯道,技术是油门,而投资人要学会在漂移中换胎——把投机心态换成资产配置思维,才能在未来五年继续留在赛道上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