监管体系:谁在管、管什么、怎么管?
互联网广告监管并非单一部门“单打独斗”。目前,**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**牵头,**网信办、广电总局、工信部、卫健委**等多部门协同,形成“1+N”监管格局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管什么? 涵盖弹窗、信息流、直播带货、搜索竞价、社交媒体软文等所有线上商业推广。
- 怎么管? 通过《广告法》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《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》等法规,辅以算法监测、人工巡查、投诉举报三大抓手。
最新法规亮点:2023版《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》改了什么?
自问:新规到底比旧规严在哪?
自答:三大关键词——**“显著标识”“一键关闭”“算法备案”**。
- 显著标识:所有“种草”内容必须在首屏加“广告”字样,字号不得小于正文字号。
- 一键关闭:弹窗广告须在显著位置提供关闭按钮,且关闭后24小时内不得再次弹出。
- 算法备案:平台须向监管部门备案广告推荐算法,违规推送最高可罚平台年营业额5%。
平台责任:流量越大,责任越重
平台不再是“技术中立”,而是**“第一责任人”**。具体义务包括:
- 事前审核:对医疗、药品、保健食品等高风险广告实行“先审后发”。
- 事中巡查:利用AI识别夸大、绝对化用语,如“根治”“100%有效”。
- 事后追溯:保存广告内容、交易记录不少于三年,配合监管部门调取。
虚假广告套路:五类高危场景拆解
自问:普通网民最容易踩哪些坑?
自答:记住这五类,九成假广告逃不过。
| 场景 | 常见话术 | 识别技巧 |
|---|---|---|
| 直播带货 | “全网最低价”“最后100单” | 查看历史价、库存实时截图 |
| 短视频种草 | “用了一个月,斑全没了” | 要求博主出示医疗资质 |
| 搜索引擎 | “官网认证”“排名第一” | 认准蓝标“广告”字样,勿点首位 |
| 社交群 | “内部渠道”“限时福利” | 查域名备案,警惕个人收款 |
| 弹窗跳转 | “恭喜中奖”“免费领取” | 关闭后清空缓存,勿填手机号 |
维权通道:投诉到哪个部门最快?
三步走:
- 截图取证:保留广告页面、交易记录、聊天记录。
- 精准投诉:
- 虚假宣传→12315平台
- 医疗违法→国家卫健委官网
- 金融诈骗→银保监会12378热线
- 集体诉讼:中国消费者协会已开通“互联网广告公益诉讼”绿色通道,10人以上可联名提交。
企业合规:品牌方如何避坑?
自问:中小商家没法务团队,怎么低成本合规?
自答:用“三查三审”模板即可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查资质:医疗、金融、教育广告必须取得行业许可证。
- 查文案:禁用“国家级”“无副作用”等绝对化用语。
- 查落地页:确保跳转链接与备案信息一致,避免“套户”投放。
未来趋势:技术监管与隐私平衡
2024年起,**“联邦学习+隐私计算”**将应用于广告监测——在不获取用户原始数据的前提下,通过加密算法识别异常投放。这意味着:
- 广告主无法再用“大数据杀熟”。
- 平台需在用户协议中单独列出“广告算法说明”。
- 个人可一键导出“被哪些广告标记过”。
附:一分钟自查清单
复制以下问题,回答“是”即合规:
- 广告是否标注“广告”字样?
- 关闭按钮是否在3秒内可见?
- 是否提供广告主真实名称?
- 是否保存了投放日志?
- 是否给用户“拒绝个性化推荐”选项?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