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信贷用户规模有多大_如何持续增长

新网编辑 18 0

截至2023年底,中国互联网信贷用户规模已突破4.8亿人,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2%左右。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?它相当于每三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通过手机App、网页或小程序申请过信用贷款。本文将从数据来源、增长逻辑、区域差异、风险边界与未来路径五个维度拆解这一现象,并给出可落地的增长建议。

互联网信贷用户规模有多大_如何持续增长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数据口径:4.8亿到底怎么算出来的?

行业通常采用“去重设备号+实名认证”双校验模型,即同一身份证在多家平台借款只计一次。央行征信中心与百行征信的交叉验证显示:

  •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覆盖用户2.1亿
  • 互联网银行(微众、网商等)覆盖1.7亿
  • 小贷及助贷平台覆盖1.6亿

三者叠加后去重,得出4.8亿。值得注意的是,近一年新增用户中,三线及以下城市占比首次超过55%,下沉市场成为绝对增量来源。


增长引擎:为什么还在涨?

1. 需求端:消费分级与场景渗透

自问:年轻人真的缺钱吗?
自答:不缺绝对收入,缺的是灵活周转。2023年双11期间,使用“先买后付”服务的用户中,73%的授信额度低于5000元,却撬动了人均1.2万元的GMV。

2. 供给端:风控技术下沉

传统银行无法覆盖的征信白户,如今通过:

  • 电商交易数据(如淘宝退货率)
  • 社交关系链(如微信好友稳定性)
  • 设备行为指纹(如夜间App使用时长)

构建出替代性风控模型,将坏账率控制在3.8%以内,低于信用卡行业的4.2%。

互联网信贷用户规模有多大_如何持续增长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区域差异:北上广深和小镇青年谁更敢借?

用数据说话:

城市等级人均授信额度30天逾期率借款用途TOP3
一线城市2.3万元1.9%房租、3C数码、医美
三线城市6800元3.1%家电、摩托车、教育分期
县域农村4200元4.7%农资、红白喜事、手机

结论:授信额度与逾期率呈反比,但县域用户的LTV(生命周期价值)更高,因为复借频率达年均4.8次,高于一线城市的2.3次。


风险边界:规模扩张的“三条红线”

监管正在收紧的三类指标:

  1. 综合年化利率不得高于24%(IRR口径)
  2. 单户贷款余额不得超过30万元(消费金融公司)
  3. 数据调用频次每日不超过3次(征信合规)

某头部平台测试发现,当利率从18%降至15%时,用户留存率提升22%,但净利润下降9%,规模与利润的平衡点正在重构


未来五年:4.8亿之后的增量从哪来?

1. 银发经济:60岁以上用户的空白

目前该群体渗透率仅8%,但退休金代发数据可作为稳定还款能力的强信号。试点显示,给有社保的老年人授信5000元,坏账率比年轻白领低40%。

互联网信贷用户规模有多大_如何持续增长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2. 跨境场景:留学生的学费分期

通过绑定国外大学录取通知+存款证明,平台可为留学生提供美元学费贷款,利差比国内高3-5个点。

3. 产业互联网:小微商户的“货款周转”

区别于个人信贷,这类产品需接入:

  • ERP进销存数据
  • 支付机构交易流水
  • 税务开票记录

某SaaS服务商接入后,用户平均借款周期从90天缩短至45天,资金周转效率提升一倍


给从业者的三点实操建议

1. 做深场景:与美团、滴滴等超级App合作,在“支付失败”页面嵌入信贷入口,转化率比Banner广告高8倍。
2. 动态授信:根据用户每月话费缴纳及时性,自动调整额度,可使优质用户授信提升30%而不增加风险。
3. 贷后游戏化:还款后赠送“信用勋章”,可在合作电商平台兑换折扣券,实测使提前还款率提高18%。

互联网信贷的下一个4亿用户,可能藏在老年人的医疗分期里,也可能在东南亚务工者的跨境汇款中。唯一确定的是,谁能在合规框架内把数据颗粒度做得更细,谁就能吃到最后的增量红利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